(Gettyimages供圖)
不規范治療是大多數哮喘患者病情難以控制的主因,不發作不治療、拒絕吸入激素治療等是常見誤區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危重癥科、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教授
南方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蔡紹曦教授
本報訊 (記者黎蘅)初夏的微風吹綠了羊城,風中飄來的花香讓人心曠神怡。然而對于哮喘病人來說,春夏之交可實在不是一個“爽”日子。因為此時,他們發作的幾率會明顯增加。不過對于26歲的哮喘病人阿青來說,今年卻有點不一樣。自從接受了規范的吸入治療后,哮喘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來光顧了。她的心里不禁有點小得瑟:看來下回復診可以問問醫生何時能停藥了。
停藥,幾乎是每位慢性病患者的心愿,哮喘亦然。但事實上,哮喘何時能停藥,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做出的簡單決定。它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按部就班地進行,需要專科醫生與患者的密切配合,一點一點地調整用藥劑量。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表示,即使患者真的進入了可以停藥的哮喘緩解期,可一旦出現每周超過2次的應急用藥,也要及時就診,調整用藥。“因為一旦出現嚴重的哮喘急性發作,可能危及性命。”
案例:
哮喘急性發作,公務員險喪命
今年44歲的趙先生是一位公務員,也是陳榮昌的“老病號”。“他找我看哮喘已經10多年了,經過規范的治療,他的病情越來越穩定,后來停藥了,哮喘也沒有發作。”然而這幾年,隨著環境的改變,他的病情又開始慢慢加重,但不至于影響工作和生活,所以趙先生沒有就診,而是自己用點應急的平喘藥,一周大概四到五次左右。
前段時間,趙先生到外地出差,一進賓館他就開始覺得不舒服,“他后來說,賓館里面的味道很重,不知是不是剛剛裝修過。”陳榮昌說,結果當天晚上趙先生就出現了嚴重的哮喘大發作,被送到醫院時已經昏迷,需要插管搶救。陳榮昌分析說,趙先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哮喘病即使在病情穩定后,用藥也要慢慢遞減,而遞減一定程度以后,情況還是很好的,那可以按需用藥,即喘的時候才用藥。但如果每個星期需要應急用藥的次數超過了兩次,那么意味著病情又起了變化,可能要恢復到原來的規律用藥了。否則,病人對于環境的耐受性就會明顯下降,遇到惡劣的環境會出現致命的發作。
解讀:
不規范治療是哮喘難控制的主因
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2013年,我國發布的“全國哮喘患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有哮喘患者近2000萬。中國內地地區哮喘總患病率1.24%,多個省市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而達到良好控制的比例也很低。大多數患者開始發病的年齡在5歲之前,小兒患者中3歲前發病的比例占50%。如果不能得到積極防治,兒童哮喘中約1/3至1/2的人可遷延至成年。而如果兒童期哮喘能通過規范治療控制的話,一半以上的人發育后能徹底治愈,也就是俗稱的“斷尾”。
“現在醫學上不乏能有效控制哮喘的方法。”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蔡紹曦教授說:“中國哮喘患者的良好控制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堅持長期的規范治療,同時哮喘患者或家屬在認知上存在著不少誤區。”很多患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害怕長期吃藥,總是希望能快點停藥。“但其實醫學界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目前臨床上廣泛用于哮喘治療的吸入式激素是局部用藥,大大降低了激素的全身不良反應,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非常小。相反,如果哮喘控制不好,一次急性發作,搶救和整個治療過程中需要用上的全身性用藥量,會比一年吸入的藥量還要多。”
提醒:
警惕哮喘治療三大誤區
誤區一:不發作不治療
從2013年發布的“全國哮喘患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的調查結果分析,很多患者哮喘一發作就往醫院跑,感覺癥狀穩定了,就逐漸減少用藥甚至擅自停藥,結果往往造成病情反復。而此次網絡調查結果也顯示,近兩成的受調查患者或家屬認為沒有癥狀就應中斷治療或者認為是藥三分毒,能不用就不用。
專家觀點: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誤區。穩定期的維持治療是哮喘患者疾病長期管理的重點內容,可以明顯減少患者哮喘急性發作次數,從而降低入院治療費用及總體治療費用,并且保護肺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質量。蔡紹曦指出,哮喘穩定期怎么用藥,不同人有不同的劑量,同時還要定期監測,需要患者自己記錄每次用藥后的情況,包括藥量、臨床癥狀等,復診時交給醫生,作為調整劑量的參考。事實上,一些情況好的病人確實可以將藥量降到“零”,但也有部分人需要終身用藥。
誤區二:拒絕吸入激素治療
不少患者和家屬聽說需要長期吸入激素來治療,擔心激素的副作用,對身體造成傷害,尤其是女性和兒童患者,怕吸入激素會發胖或影響生長發育。所以,在哮喘癥狀緩解后,往往自行斷藥,有些患者轉而去使用未經正規批準的偏方,潛在危害很大。
專家觀點:陳榮昌認為,吸入激素是目前公認的有效且安全的哮喘治療方法。支氣管哮喘的本質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這種炎癥屬于變態反應性炎癥,不同于細菌感染性炎癥,使用抗菌素治療是無效的,只有規律應用激素才能抑制此類炎癥。吸入療法為局部用藥,劑量小、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快,全身不良反應少,無痛無創,適合包括兒童在內的哮喘人群的防治。現有的研究表明,兒童患者使用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是安全的。吸入激素治療所需的激素劑量也比口服給藥所需劑量小得多,大約只相當于口服劑量的1/10至1/20,所以長期吸入激素治療一般不會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
誤區三:治療期間不檢查肺功能
患者常常根據自身的某些癥狀及用藥次數,來判斷哮喘的病情,這樣的做法主觀成分較多,每個人對某一個癥狀的輕重判斷都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需要能客觀反映哮喘疾病程度的指標。
專家觀點:肺功能對于哮喘的診斷與評估很有價值,其指標為醫生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參考。肺功能檢查并非每次都得到醫院做。陳榮昌說,目前市場上有一種操作很簡便的峰流速儀,建議患者可以買一個自己在家里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