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wǎng)友發(fā)帖稱:四川南充中心醫(yī)院有一個規(guī)定,如果有家人在里面做大手術,之前必須讓家人先在無償獻血站去獻800毫升血后,再把本本拿到醫(yī)院里去證明。之前長期獻血的本本都不行,還必須是剛獻過的才作數(shù),這樣做手術才能往前排,要不然就等個十天半個月都不一定排上,并且還要用高價血(4月16日《華西都市報》)。
患者就醫(yī),本已心急如焚,醫(yī)院卻叫個暫停:缺血,家屬獻血后才能手術。建議也好,強迫也罷,誰都不敢無視,因為如果家屬不愿意,就只能等血站有血了再進行手術。但何時能等到是未知數(shù),唯一可知的是,讓病人等無異于讓人等死。不過,這也不能怪醫(yī)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鬧血荒咋手術?萬一出意外怎么辦?盡管如此,也不該拿患者開刀,讓他們承擔血荒的后果,這既不公平,也毫無根據(jù)。
醫(yī)院治病缺血,說明其自身準備不足,責任應自負,而非轉(zhuǎn)移到患者頭上。醫(yī)院鬧血荒,是因為血站續(xù)血能力不足,供不應求。因此,醫(yī)院靠患者家屬獻血,以血還血,只是權宜之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找出血荒的根源,正本清源,才能血脈不止,滾滾而來。
讓患者家屬獻血,自給自足,這雖然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問題,但顯然不能根除血荒。如何消除慈善公信缺失的焦慮,讓公眾滿血而歸,這才是應對之本。
安徽 諸葛涼/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