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溫州市急救中心獲悉,今年,該中心與溫州市紅十字會合作,開設急救培訓基地,常年面向社會提供公益的急救知識培訓服務。同時,急救還將在今年第一次走進溫州市個別中學的課堂,成為選修課。
據介紹,為保證課程質量,市急救中心會對每次培訓的名額作一定限制。目前,培訓基地4、5月的培訓名額已經報滿,培訓計劃已經安排到6月份。有興趣參加的市民,可報名參與。團體或單位也可以預約免費上門培訓。
常年為更多市民提供的免費急救技能培訓,“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課程,一種是普通的4學時的培訓,還有一種是10學時的初級救護員培訓。初級救護員培訓結束通過考試的話,將領到紅十字會頒發的證書。”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周波說,今后,市急救中心計劃在初級救護員中招募志愿者,在確保急救安全的前提下,讓初級救護員隨120急救車一起出警,提高實戰經驗,以更好地發揮作用。
去年,該中心共開展了16場急救知識進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義診活動,普及社會人員約3000多人次。
案例
正確做心肺復蘇
救回媽媽一條命
去年一年,市急救中心共接到200多例心跳呼吸驟停的報警,但最終只有不到4%的患者逃脫死神魔爪。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死亡率?因為這類病人的黃金搶救時間是4至6分鐘,再快的救護車也無法在這么短時間趕到現場。怎么辦?只有讓更多的人懂得在醫生到之前該做什么。
當時,這名患者心跳呼吸驟停。120中心急救人員趕到這名患者家里時,她的女兒正在給媽媽做心肺復蘇。
“她已經堅持了10來分鐘,一直沒停,這很關鍵。”周波說,醫生馬上接手,繼續做心肺復蘇。大概5分鐘后,這名患者恢復了心跳呼吸,“這樣的個案太少太少,所以印象很深刻。”
據統計,就心肺復蘇技術而言,在心臟停止跳動1分鐘內實施,病患存活率可達90%,而在停止4分鐘后實施,其存活率降至60%。也就是說每推延一分鐘,病患的存活率就要下降10%。那些因心跳呼吸驟停而需要心肺復蘇的患者,其黃金搶救時間在發病后的4~6分鐘內。但再快的救護車,也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到達現場。
有關資料顯示,現在全國可在現場成功實施心肺復蘇案例不到1%,有許多病患甚至都等不到醫護人員到場就去世了。“所以,更多的人如果能掌握正確的心肺復蘇方法,對搶救生命來說,意義很重要。”周波說。
半個湯圓卡住氣管
快速取出恢復心跳
車禍、墜落、刺傷……市急救中心去年的出警量統計顯示,目前院前急救主要涉及的是意外傷害,約占40%。今年的清明小長假,市急救中心的120急救車共出動270多次,比平時增加約15%,這其中,車禍傷、摔傷等占據接警首位。
有資料顯示,40%的創傷患者因現場救治不規范或未能得到正確的初步急救措施而為院內急救帶來困難或導致殘疾。去年冬至,市區一位76歲的老人,就因為半個湯圓卡住氣管送醫。盡管醫生以最快速度取出了湯圓,老人的心跳恢復了,但因為缺氧時間太久,老人術后仍昏迷。
“創傷處理不正確的話易造成二次傷害,反而加重病情,甚至讓小傷危及生命。”市急救中心培訓科科長金曉勝舉例說,比如刀刺傷,擅自把刀拔出來,反而會造成大出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止血,連同刀柄一起包扎固定好,送到醫院由醫生處理。
延伸閱讀
常見意外如何正確處理
市急救中心培訓科科長金曉勝給大家梳理了幾種常見意外正確家庭處理辦法,方便市民操作。
A
小兒氣管異物,老人噎食
撥打急救電話。兒童急救法:發生小兒氣管異物后,應立即讓患兒臉向下俯臥在施救者兩腿間,頭低腳高,然后施救者用手掌適當重擊患兒兩肩胛骨間數次。成人急救法:同時采用海氏沖擊法進行搶救,搶救者站在患者背后,用雙臂圍抱患者,一手握拳,拳頭拇指側頂在患者的上腹部(臍稍上方),另一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向后用力、快速擠壓,借助肺部產生的氣流沖擊將異物排出。
B
流鼻血
身體微微前傾,并用手指捏住鼻梁下方的軟骨部位,持續約5~15分鐘。如果有條件的話,放一個小冰袋在鼻梁上也有迅速止血的效果。
C
燙傷
一旦發生燙傷后,立即將被燙部位放置在流動的水下沖洗或是用涼毛巾冷敷,輕微燙傷使用燙傷膏外涂后,將紗布或是繃帶松松地纏繞在燙傷處以保護傷口。嚴重燙傷(皮膚破潰發黑或較大面積水泡)前往醫院進一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