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強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公眾有望提前兩三天知曉未來空氣質量。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3日在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指出,要抓好空氣質量預報和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環境遙感等高新技術,創新空氣質量狀況發布的渠道和方式,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據了解,早在1998年,環保部就會同中國氣象局在47個城市進行空氣質量預報工作。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地級以上城市、其他?。▍^、市)和省會城市都將開展空氣質量預報工作。吳曉青說,環境監測總站要為各地開展預報業務提供技術指導,主動把預報初級成果提供給大家,各地要加大投入,加快預報平臺的建設,提高預報的準確度,在各類媒體上發布預報信息,更好地為環境管理與公眾服務。
去年10月中旬,環保部組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3個大氣監測預報預警中心,聯合國家氣象局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方案與實施細則。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4518萬元,建設全國及京津冀周邊地區的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中心,目前已經開始業務化運行,預報準確率達60%至70%。各地也積極開展預報預警工作,北京、上海從2012年開始探索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天津、河北、廣東等地也建立了空氣質量預報和污染天氣預警制度,為有效應對空氣重污染贏得了主動。
吳曉青強調,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要率先建成區域、省、市級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各地要主動服務,及時為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連續重度以上空氣污染過程的監測預警信息,為啟動有關應急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空氣重污染影響提供決策支撐。
■新聞鏈接
霾從何來?
長期以來,霧霾從何而來,眾說紛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源解析工作難度極大,采樣范圍的大小,研究時間的長短都可能影響其精確性。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一份具有參考價值的源報告必須基于常規性、持續性的監測數據和解析,但目前國內真正能做到每日采樣分析的城市寥寥無幾。
按照目前公認的說法,工業污染、燃煤排放、汽車尾氣、道路揚塵乃至做飯的油煙、街頭的燒烤,都是PM2.5飆升、霧霾頻發的元兇,可究竟哪一個是“主要矛盾”,卻有著諸多截然不同的說法。
根據環保部的要求,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今年要盡快啟動源解析研究。
首爾愿與北京分享“治霾經”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記者 譚晶晶、崔文毅)面對日益嚴峻的霧霾困局,正在北京訪問的首爾市長樸元淳3日表示,首爾與北京簽署了應對大氣污染的合作協議,將加強經驗交流,共同致力于節能減排和大氣環境改善。
樸元淳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出上述表示的。當日,樸元淳與北京市長王安順會面,簽署了應對大氣污染合作協議,同意推動工作層面的磋商,建立可持續的、切實可行的合作機制。樸元淳還參觀了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并參加了改善大氣質量座談會,與中韓專家一道“會診”霧霾的成因和應對方案。
據樸元淳介紹,北京和首爾于2013年在締結友好城市20周年之際,成立了混委會,統籌規劃兩市友好關系的發展,推動實施交流合作項目。他此次訪華的重要成果是在混委會的機制下增設了環境組,致力于加強雙方在應對大氣污染方面“常態化”“綜合性”的合作。
在工業高度發達、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環境問題沒有國界,霧霾已成為東北亞國家共同面臨的課題。
樸元淳說,過去50余年,首爾的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帶來了人口與機動車數量急劇增加,眾多市民陷入大氣污染的困境之中。為應對環境污染,首爾采取了多種措施,如普及低氮氧化物燃燒器的使用、安裝柴油車尾氣過濾器、安裝小型太陽能發電機等來降低能耗,這些措施大幅改善了細顆粒物及二氧化硫氣體濃度。新華社上海4月3日電(記者 顧瑞珍 羅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