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6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2013年全國統計到的醫療糾紛約7萬件。盡管這個數字與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量73億人次相比還算不上一個大數目,但一定程度存在的緊張醫患關系著實讓醫生和患者都感到困擾。
兩會期間,鐘南山、葛均波等來自醫衛界的代表委員再度熱議如何遏制暴力傷醫。他們認為,化解醫患糾紛不能只靠保安和警察,最終打開醫患心結的應當是真正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才能創造更加和諧的醫患關系。
衛計委主任譴責“暴力傷醫”:必須依法嚴懲
就在全國人大會議開幕當天,廣東潮州市中心醫院發生一起因患者搶救無效死亡引起的醫患糾紛。5日凌晨,患者柯某飲酒嘔吐后在該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死者親友5日中午糾集數十人到醫院“討說法”,一度包圍值班醫生。
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李斌毫不回避來自媒體的追問。她坦言已注意到了這一報道。她說:“這種行為非常惡劣,當地正在依法處置。”
她進一步表態:在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都對傷醫事件表示出了極大的憤慨,并且對解決好這個問題提了不少好的意見和建議,我們都將認真地聽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
李斌強調:“至于暴力傷醫,這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嚴懲。”
那個患者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栗”,化解糾紛豈能只靠警察
“每次我一想起那個患者的眼神就覺得四個字——不寒而栗!”一名來自上海某三甲醫院的內科女醫生今年1月在區政協會議上向記者這樣描述。今年初,只因患者術后腹痛緩解較慢,就專門到醫院門診圍堵這名女醫生,并威脅“隨時可能報復”。
她還告訴記者,根據當地的醫療糾紛調解程序,前幾年一出狀況就找醫院保安,現在上海有了“警醫聯動”機制,一出事或者“一感覺要出事”,“就趕緊打110,找警察”。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賈偉平說:“如果患者對醫生動輒要拔刀相見,醫生護士當然都變成了驚弓之鳥。”
作為醫療衛生專家,鐘南山、葛均波等都認為,緩解糾紛不能光靠報警,警察能處理一時一事的突發事件,保護醫護人員安全,但積累在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可能會長期存在,成為隨時爆發的“定時炸彈”。
鐘南山代表提出,也要看到在醫改進程中,國內一部分醫生確實被“異化”了,全世界的醫生都是靠技術吃飯的,而中國的醫生是靠賣藥、用設備、開檢查來生存的,進而導致醫生群體公信力受到質疑。
解開醫患心結,還需“問診”醫改
今年全國兩會上,鐘南山代表直陳:時下患者對醫療機構和醫護群體的嚴重不信任,主因是缺少溝通,此外與個別醫生護士的道德和法制意識薄弱有一定關系。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醫療機構公益性歸屬,使患方在求醫問藥過程中難以理解和信任醫方,甚至隨意揣測醫方,最終導致醫患關系緊張。
他建議,解開醫患心結,還需“問診”醫改。他認為,評價醫改成功與否的標準有三:一是看病難、看病貴是否得到緩解,二是緊張的醫患關系是否得到改善,三是醫務人員作為醫改主力軍的工作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在醫改過程中如果醫生的收入依然要大部分靠醫院創收,則患者對醫方的無端揣測就不會絕跡。
衛計委主任李斌在兩會記者會上也為“維護好醫療秩序,確保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支招——法治、德治、機制等多方面綜合治理。
她說,一是加強法治,揚善除暴。“醫療機構是履行救死扶傷責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場所,不論什么人,不管以什么理由,滋事擾亂破壞公共秩序,傷害他人生命,這都是絕不能允許,也必須嚴加譴責的,而且要依法嚴肅處理,在這點上不能含糊。”
第二是加強德治。醫務人員要講醫德,要以救死扶傷為天職,要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社會要講公德,要廣泛地開展健康教育,使社會公眾知道人類對生命、對醫學、對健康的認識還是有限的,要理性對待醫療技術的局限性。
第三是加強第三方的調解機制建設,給解決糾紛建立一個綠色的通道,同時要大力推廣醫療責任保險。
李斌說,醫患必須相互理解,“要對付我們的共同敵人,那就是疾病,要戰勝疾病這個共同的敵人”。(記者許曉青 葉前 仇逸王圣志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