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起病“低調”,容易反復發作,高危人群需警惕
年輕人經常熬夜,長期情緒緊張,要小心“低頻聽力下降”找上門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陳錫輝主任醫師指出,“低頻聽力下降”近年來在年輕人群中的患病率明顯增加,由于該病具有起病“低調”、反復發作的特點,經常過勞的金融界、IT界和傳媒界人士需特別警惕。
金融界、IT界人士高發
35歲的林先生在銀行工作。兩年前,在連續一個月加班后他突然出現耳鳴,聽不清楚別人說的話,需要讓對方重復說幾遍。到醫院檢查后,林先生被確診為“低頻聽力下降”。
“‘低頻聽力下降’以前被列入突發性耳聾的一種形式,但近幾年業界將其單列為一種耳病,認為需要得到公眾的重視。”陳錫輝說,“低頻聽力下降”的病人多具有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長期過勞等特點,金融界、IT界和傳媒界等過勞行業常有病人“扎堆”。有學者認為該病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聽力便受到損害。
該病的突出表現是病人的低頻聽力受到損害,聽力范圍收窄,當聲音分貝超過某一區間時,病人就會覺得吵得無法忍受,當聲音分貝低于某一數值時,病人又聽不清楚。由于男性聲音低沉,很多病人反映“女人說話聽得清,男人說話聽不清”。由于耳具有維持人體平衡的功能,除了聽力下降,病人還會出現眩暈的癥狀。
熬夜工作后易發作
“低頻聽力下降”容易反復發作,癥狀從輕入重。“首次發病時,如果及時治療,很多病人可以完全恢復。如果頻繁發作,聽力可能逐漸受到永久損害。”陳錫輝說,有的病人每隔幾周就發作一次,甚至到了只要一熬夜工作就會“中招”的程度,令人苦不堪言。
由于“低頻聽力下降”只是對某一段頻率的聽力下降,發病時容易被病人忽視,導致錯失搶救聽力的黃金時間。陳錫輝說,聽力出現問題時最好在當天就診,最遲不要超過一周。激素和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的藥物是該病的一線治療藥物,還可采用“體外反搏”以增加包括耳部器官在內的頭部血液供應量,或加上高壓氧治療。
“年輕人出現聽力損害,往往與缺血沒有太大關系,更常見的是病毒感染引發。”陳錫輝建議,要保護聽力,除了少用塞入式耳機,避免在高噪音環境下逗留太久,年輕人還要注意工作和生活松弛有度,不能24小時活在工作中,不要經常熬夜,以免降低免疫力。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要及早治療。(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李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