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氣PM2.5來源百分比
北京市大氣不同來源的PM2.5與健康指標的關聯強度
日前,美國化學會主辦的著名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郭新彪教授課題組有關北京大氣PM2.5來源與人體健康關系的研究論文——《北京市大氣不同來源PM2.5與心肺健康效應的關聯分析:健康志愿者遷移研究》。該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郊區與城區的大氣PM2.5污染來源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進一步闡明了大氣PM2.5與不良健康效應的關系,揭示了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中應關注的環境健康風險,為政府相關部門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降低大氣PM2.5的健康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郭新彪介紹,既往國內已有研究發現,大氣PM2.5的不良健康效應與其化學成分緊密相關,然而仍缺乏大氣PM2.5不同污染來源與健康生物指標關系的研究。課題組通過追蹤隨訪一組健康志愿者從北京市郊區向城區遷移前后六個多月時間內對大氣PM2.5的暴露,并多次重復測定該組人群血液生物標志、血壓和肺功能等呼吸和心血管生物指標,以觀察不同暴露條件下上述指標的變化趨勢,從而初步闡明了在較高污染水平下大氣PM2.5及其30余種化學成分對人體呼吸和心血管健康的短期影響。系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環境與健康展望》、《顆粒物與纖維毒理學》、《有害化學物雜志》、《大氣環境》、《化學圈》等國際學術期刊上。
在此研究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運用國際上權威的顆粒物源解析方法(正交矩陣分解/UNMIX),解析出研究期間北京市大氣PM2.5的七種主要污染來源,包括直接交通排放(12.0%)、燃煤排放(22.0%)、二次硝酸鹽/硫酸鹽(30.2%,間接來源于交通和燃煤排放)、揚塵/土壤(12.4%)、冶金排放(0.4%)、其他工業排放(6.9%)和二次有機顆粒物(9.9%,間接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
研究結果同時顯示,郊區大氣PM2.5來源于二次硝酸鹽/硫酸鹽和冶金排放的比例較高,而城區大氣PM2.5來源于直接交通排放、燃煤排放和二次有機顆粒物的比例較高。
模型分析顯示,不同污染來源的PM2.5與血液炎癥生物標志水平升高的關聯強度大致順序是:二次硝酸鹽/硫酸鹽>揚塵/土壤>燃煤排放>其他工業排放>二次有機顆粒物>冶金排放>直接交通排放;與血壓升高的關聯強度大致順序是:燃煤排放>揚塵/土壤>其他工業排放>二次硝酸鹽/硫酸鹽>二次有機顆粒物>直接交通排放>冶金排放;與肺功能降低的關聯強度大致順序是:揚塵/土壤>其他工業排放>二次硝酸鹽/硫酸鹽>燃煤排放>二次有機顆粒物>直接交通排放>冶金排放。
郭新彪說,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究中未發現直接來源于交通排放的PM2.5與健康指標有顯著關聯,然而間接來源于交通排放的二次硝酸鹽(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與空氣中其他物質反應生成)與健康指標關聯總體較強,同時燃煤排放的PM2.5及與其間接相關的二次硫酸鹽(由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與空氣中其他物質反應生成)也與血壓等指標有顯著關聯。交通與燃煤的直接排放及與其間接相關的二次硝酸鹽/硫酸鹽和二次有機顆粒物構成了研究期間北京市大氣PM2.5的主體成分(74.1%),提示北京市大氣PM2.5污染狀況與化石類能源(石油、煤)的消耗直接相關。
專家強調,未來北京市大氣PM2.5的治理或許仍需以控制能源消耗為重點。
文/付東紅 周小平(北京大學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