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公司一項調查顯示:
經常玩手機,傷“心”又傷身
諾基亞公司一項調查顯示,不少人對智能手機“上癮”,有些人甚至沒事就看一眼手機,一天能看多至150次。
英國心理學家警告說,過度沉迷手機會導致嚴重心理問題,同時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手機恐懼癥”越來越普遍
癡迷于智能手機會造成一系列心理疾病,比如“手機恐懼癥”。英國《每日郵報》2013年12月30日報道說,這一詞匯最早出現于英國郵政部門的一次調查中。那次調查顯示,英國53%的人在手機丟失、沒電、欠話費或者連接不上網絡時會感到焦慮。
沒手機恐懼癥的典型癥狀是不愿關機、總想看看有沒有未接來電或者新信息、經常給電池充電以及帶著手機去衛生間。
癡迷手機程度更深的人甚至會出現在睡夢中發短信而不自知的情況。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入睡后兩小時內,除了會產生令人尷尬的對話外,還會打亂深度睡眠進程,導致人起床后感到精疲力竭,影響大腦功能。
另外,還有70%的手機用戶患有“震動幻聽綜合征”,不時感覺手機在震動。心理學家說,這是“期待焦慮”作用的結果。
對身體的影響不可小覷
手機對身體的影響值得關注。大拇指是操作手機的“主力”,但這讓它與腕關節形成一個并不自然的姿勢,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腱鞘炎。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英國43%的智能手機用戶在過去5年中曾出現過大拇指疼痛。半數人說,手機用多了會感覺大拇指沒有力氣。
《每日郵報》說,電子產品用得太多還會導致頭部習慣性下垂以及駝背,這會增加大脊椎壓力,導致脖子、頭和肩膀疼痛。
電子產品普及帶來的另一個明顯副作用是近視發病率大幅上升。“聚焦診所”創始人戴維·阿拉姆說,自智能手機1997年問世以來,英國人近視率增加35%,預計未來十年還會增加50%。
另外,人們在聚精會神盯著屏幕時,眨眼的頻率會減少三分之一,這會使眼淚蒸發率更高,從而引發干眼癥,最終導致對眼睛的永久性傷害。
告訴你怎么戒“電”癮
專門研究網絡成癮現象的英國斯旺西大學心理學教授菲爾·里德說,手機會影響人際關系。不少人即使是與朋友、家人聚會時也拿著手機,不過他們總是嘴硬,不承認自己離不開手機。這樣的人通常存在沖動控制困難問題,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還會因此被朋友圈排斥、引發抑郁。
那么,如何才能戒掉電子產品癮?里德建議,不要在上床睡覺前查看社交網絡或電子郵件。電子產品發出的光會抑制褪黑素產生,而褪黑素是對睡眠至關重要的一種激素。另外,不要隨身攜帶充電器,這可以讓你為節約電而少看幾次手機。
他說,人們在上班路上不要玩手機,可選擇看書代替。拍照時也可以用數碼相機而不是手機。另外,“開發”一些不需要手機的娛樂項目,比如運動、面對面與家人或朋友聊天。還有一個“戒癮”的有效方法是寫日記,記下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和目的,這樣你就能真正了解自己整天拿著手機是在做什么。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延伸閱讀
“自拍”獲評
最煩人詞匯
美國密歇根州一所大學評出2013年最應該被棄用的“煩人詞匯”,“自拍”和“奧巴馬醫改”赫然在列。
州立蘇必利爾湖大學每年會根據過度使用、過度依賴和閱讀疲勞的程度,從學生提名的候選詞匯中確定本年度“應棄用詞匯”。自1975年以來,已有800多詞匯被列入“黑名單”。
今年2000多個候選詞匯中,經常被用來描述用智能手機自我拍攝照片的“自拍”得分最高。
“這已經是一個僵硬的詞語,所有都是關于我、我、我,”參與詞匯評選的戴維·克里格描述“自拍”時說,“把智能手機拿開吧,沒人會看你。”
醫改法案是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第一任期內最重視也最具爭議的國內施政重點,因奧巴馬力推而頻現報端,但也招致大學生受眾的厭惡,同樣被列入“黑名單”。
此外,“媽媽先生”也成為“煩人詞匯”。這一稱呼因一部1983年電影而流行,特指全職奶爸。參評人帕特·伯恩斯說:“這一稱呼只應該用在電影中,而不是指現實中的男人……這冒犯了數以百萬計全職奶爸,難道我們能容忍稱呼女性工作族為‘爸爸女士’嗎?”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