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商業價值大于實際意義
所以專家認為,礦物質水不宜多喝。這種“多一點,生活更健康”的說法,以及在水中加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其商業價值大于實際意義,多半是概念炒作。
3.礦泉水: 各項指標存差異 各取所需
礦泉水占據市場時間長、份額多。從一家超市記者就購買到了12瓶不同品牌的礦泉水。
《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的國家標準中,對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定義是:從地下深處自然涌出的或經鉆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區域未受污染并采取預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 記者購買了價格差異較大的兩種礦泉水送檢。實測值顯示:價格貴的礦泉水鉀、鈉、鈣、鎂含量分別為1.7mg\L、31.6 mg\L、40.3mg\L、38.1 mg\L,遠高于價格低的。而偏硅酸、鍶的實測值,價格貴的分別為9.0mg\L、0.54mg\L,價格低的則分別為15.4mg\L、1.1mg\L,后者優于前者。丁愛中副院長說:“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相應的礦泉水。”
專家提醒: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大品牌產品
專家說,礦泉水的各項指標存在差異是正常的,這可能是由于各品牌的礦泉水水源地不同造成的。因此,在挑選礦泉水時,就需要消費者根據自身不同的需求,參看礦泉水標注中的“礦物質成分含量表”,并盡量選擇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國標的大品牌礦泉水飲用。
潛在風險
包裝飲用水檢測不如自來水嚴格
目前市場上一瓶容量約為550毫升的包裝飲用水最便宜的售價為一元左右,折合每噸約為2000元,比每噸4元的自來水貴了近500倍。而這樣的水一定優于自來水?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翻看《飲料通則》GB10789就會發現,原來無論純凈水、礦泉水、礦物質水、氧氣水等這些包裝飲用水,都屬于“飲料”。而既然是飲料,就存在不確定的健康風險,都不適合長期飲用。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丁愛中副院長說:“瓶裝水也有風險,它在瓶中、桶中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如會有一些細菌繁殖。
包裝飲用水主要采用的是企業自檢、國家抽查的方式進行監督。但是這里還存在一個問題:企業自檢全憑自覺,也不要求公開自檢信息,公眾無從知曉;而國家抽檢,抽出問題包裝飲用水就存在一個概率問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文君說:“瓶裝水作為飲料,它的儀器設備,可能包括企業的自檢、政府部門的抽檢頻度,都不像自來水那么嚴格,因為畢竟它不是我們最必要的民生產品。所以,即使我們礦泉水本身的概念是好的,但具體到某一個品牌或某一瓶水,是不是就那么好,得看消費者的運氣。”
另外,雖然國家抽檢的結果在逐年提升,但還是不乏一些大企業出現問題。
認識誤區
水堿不是壞東西 適當飲用不會導致結石
專家說,無論是瓶裝水還是桶裝水,都是飲料,如果長期引用可能帶來不確定的健康風險,同時專家還強調,自來水才是更適合長期飲用的飲用水,然而,不少消費者之所以愿意花高價去買包裝飲用水,就是因為對于自來水的質量安全不信任。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障自來水的質量安全,讓消費者能對自來水放心,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而老百姓提到最多的就是水堿問題,用硬度高的水燒水時,壺底往往會被一層白色物質覆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文君認為:“水堿是通俗的說法,科學說法它叫硬度,主要是鈣鎂離子導致的。我們國家有標準,碳酸鈣的標準是每升450毫克,美國是每升50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