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80%的多發性硬化癥患者首發癥狀是疲乏無力
●診斷:癥狀多而復雜,非常容易與腦血管病、亞健康、脊髓炎、病毒性腦炎等相混淆
●危害:有一定的致殘性,如不診治,近50%的患者20年后將依靠輪椅生活
今年才30出頭的王女士怎么也沒有想到,持續了一段時間的疲勞、視力模糊等“小毛病”久治不愈,輾轉幾家大醫院后竟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癥。明天是第五個“世界多發性硬化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胡學強教授提醒說,因為多發性硬化癥的癥狀多而復雜,因此很容易與腦血管病、脊髓炎、病毒性腦炎等相混淆,從而導致誤診。
“如果中青年發現自己無理由地出現了疲乏、視力下降、身體或面部有麻刺感等癥狀,且無法預測地反復發作,就需要警惕多發性硬化癥了,應盡快到神經科就診。”
危害:
如不診治,一半患者將坐輪椅
胡學強教授介紹,多發性硬化癥是中樞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易發于10~40歲的青壯年,女性患者約是男性患者的2~3倍。近年來,多發性硬化癥的發病率還在逐年增高。
“作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癥具有一定的致殘性。”胡學強介紹,患者剛開始時會視力模糊、四肢疲勞、行走困難,如果不進行治療,癥狀將會逐漸加重,發作次數頻繁,嚴重的會造成突然失明、癱瘓。據統計,如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有近50%的多發性硬化癥患者在20年后將依靠輪椅生活,也有約40%左右的患者出現抑郁癥狀,導致其自殺率是正常人群的7.5倍。
“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如果能夠獲得正確的診斷,多發性硬化癥是可以治療的,很多患者甚至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胡學強指出,“然而,在我國,由于大多數患者、親屬甚至部分醫務工作者對多發性硬化及其治療缺乏足夠的認識,相當多的患者貽誤了治療良機,導致一些患者最終得不到很好的康復。”
診斷:
易被誤診為腦血管病、亞健康
目前,世界上約有250萬多發性硬化癥患者,我國已確診的患者約3萬,但事實上還有很多潛在的患者并不清楚自己患有多發性硬化癥,例如很多人會因視力模糊而到眼科就診,但卻查不出什么問題;還有的患者首發癥狀為消化道癥狀,如嘔吐等,則很容易被誤診為消化道疾病。
“這是因為多發性硬化癥的癥狀極其多樣復雜,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胡學強介紹,多發性硬化癥的常見癥狀包括疲乏無力(見于80%的患者)、麻木(可以累及面部、軀體、肢體)、視力模糊等,其他癥狀還包括嘔吐、抑郁、遺忘等,這些癥狀很多疾病都有,特別是疲乏,很多人都會認為是“累了”,休息幾天就沒事了,因此該病經常被誤診為腦血管病、亞健康、脊髓炎、病毒性腦炎等,很多患者往往要經歷多次診斷,甚至多次轉診之后,才會被送到神經科來進行檢查。
“其實,對于神經科醫生來說,確診并不困難,一般來說,結合病史、查體和一些重要輔助檢查(如核磁共振、誘發電位、腰椎穿刺等),就可以確診。”胡學強說。
治療:
可控可治,關鍵是“早”
“多發性硬化癥診療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及早期規范治療。”胡學強介紹,目前,多發性硬化癥國際上治療進展很快,治療藥物很多,規范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發展。一般來說,多發性硬化癥的治療分為兩個時期: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急性發作期是癥狀發作的階段,這時主要需要通過激素沖擊治療來迅速控制病情、緩解癥狀,以防止疾病進展惡化;而當進入緩解期,癥狀消退,但這時疾病并未治愈,仍需進行進一步的治療來預防復發、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這時主要采用干擾素β-1b來治療,通過改善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紊亂,降低免疫系統細胞的活性,能有效減少免疫細胞對髓鞘膜的攻擊,大大減少損傷的發生,甚至殘疾發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