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國內老年人長期照護的發展狀況
2.2.1我國老年人口狀況我國既是進入老齡社會較早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到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1.3億,占人口總數的10.6%[8]。根據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中國將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9]。同時,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根據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無重要臟器疾病的老年人僅占20%~25%,而老年人慢性病發病率高達74.5%,其中認知障礙是最普遍問題[10]。據調查研究看,我國人口老年化具有以下特征:(1)老年人口規模大;(2)老齡化發展迅速;(3)地區發展不平衡;(4)城鄉倒置顯著;(5)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6)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1]。可以預測未來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巨大。
2.2.2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的發展狀況我國是一個“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傳統國家,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庭養老。但隨著經濟發展及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傳統養老方式正在逐漸弱化[11]。出現以下現狀:(1)家庭支持系統被“4-2-1”型家庭結構和“空巢家庭”存在所破壞;(2)自我照顧方式由于慢性病高發和經濟條件而受到限制;(3)社會支持系統也因不充足的老年照護設施和不完備的養老法律、保險系統等而不能滿足老年人長期照護的社會需要[12]。為此,從20世紀末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較發達城市在借鑒國外老年護理服務建設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開始興辦福利院和老年護理院,也陸續興辦了一些商業化的養老設施和保險服務,使得老年人長期照護事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受經濟落后、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勞動力輸出、社區養老服務功能不健全等影響,致使老年人長期照護的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因此,大力發展老年人長期照護,加快老年人長期照護社會化進程,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迫切要求,其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3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建設的思考
加快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年人長期照護法律和保險制度建設進程,進一步強化政府職能。雖然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加快建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等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但目前尚無法定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加上地區經濟落后,基本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資金尚存在較大缺口,使已建立的各項保障制度難以全面覆蓋。因此在現階段,我們更適合走社會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模式,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逐步將老年人長期照護建設推向法制化。而在建設初期,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自身職能,制定好本地區宏觀的養老福利事業發展規劃;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地區老年人長期照護建設模式;承擔起對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的監管職責。
通過對本地區老年人長期照護現狀調查、分析,整合現有資源逐步建立并完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目前本地區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尚未建立,我們應借鑒國內外發達地區建設的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區經濟實力不足的現實,以現有“居家養老”為基礎,建立以“居家養老”、“機構養老”與“福利養老”相結合的綜合型養老模式。從而建立起一套適應該模式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在服務體系中,社區網絡基本形成,而社區又是聯系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樞紐,因此應重點建設社區養老服務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及精神慰藉等多種類、多層次的養老服務。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和社團。從香港安老服務建設經驗中可以看到,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和社團在整個老年人長期照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行業組織作用。目前,針對本地區政府職能弱化的特點,我們可以借鑒香港經驗,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培育和發展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和社團等中介組織,使其逐步承擔起行業組織及管理的職能,為推進老年福利社會化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