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海芳
37歲的包先生在加拿大一家軟件公司任技術副總監。2009年圣誕節前夕他因疲勞過度突然出現一側耳鳴,聽力急劇下降,位置改變時還伴有眩暈。包先生在加拿大當地的耳鼻喉專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左耳極重度聾。他接受治療兩個星期,卻絲毫沒有效果。包先生懷著一線希望回國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中西醫結合個體化方案有效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突然發生且原因不明的耳鳴、耳聾,于數小時或數日內聽力迅速喪失的感覺神經性耳聾。根據患者的情況,該院耳鼻喉科區永康副教授聯同科主任鄭億慶教授會診,制定出中西醫結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對突發性耳聾患者應采取營養神經、擴張微循環的治療方法,輔以中藥調養,注意保護殘余的內耳功能,6天為一個療程并進行聽功能的監測,根據療效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針對惱人的耳鳴采取穴位注射、聲掩蔽等傳統與現代的治療技術。
在檢查中還發現,患者的眩暈是由耳石脫落導致的,常常與突發性耳聾伴發,也極易漏診,需要進行耳石手法復位的特殊康復治療。經過13天的綜合治療,患者左耳從開始基本對言語無反應的極重度90分貝聽力,到4天后左耳55分貝聽力,可以聽到別人講話;13天后左耳恢復到28分貝聽力(正常聽力是24分貝以內),耳鳴、眩暈也消失了,基本恢復到正常的耳功能。
病因未明病毒感染嫌疑最大
據區永康副教授介紹說,突發性耳聾的病因雖然未明,但“罪魁禍首”最有可能是內耳的病毒感染和微循環障礙。其中,病毒感染常發生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顆粒可由血循環直接進入內耳血循環中,引起耳蝸毛細胞、神經節細胞及微血管等結構的破壞。病毒亦可經圓窗侵入內耳,引起迷路炎等病損。
微循環障礙導致的突發性耳聾,除了多見于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的人群外,亦常發生于緊張疲勞、精神壓力大的人群。人處于緊張疲勞狀態可引起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變化,繼而出現血液黏稠度及凝固性增高、動脈血壓波動,血管發生痙攣、狹窄,甚至形成血栓,或繼發血管出血等其他微循環障礙。因缺氧可使螺旋器、毛細胞等感音結構發生變性,從而導致突發性耳聾。這就有如禾苗受蟲害及缺水、缺肥后導致的枯萎。
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有一特點,即耳蝸內的毛細胞與鳥類不同,一旦受損壞死是不能自行再生的。現在,科學家正寄希望于干細胞移植技術讓毛細胞重新生長恢復聽力,但研究的路途還很長。因此,人們一定要保護聽力,預防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也是一種急癥,盡管存在自行恢復的可能,但一旦發生后越早進行有針對性的正規治療,恢復的可能性越大。
年輕白領突發性耳聾患者增多
區永康副教授說,近年來,突發性耳聾發病年齡明顯提前,年輕白領患病人數增多。在門診中,很多白領自述曾經在卡拉OK、酒吧應酬時感覺過耳鳴。
區永康副教授分析,現代都市白領經常過著“帶電”的生活,聽MP3、拿著手機煲“電話粥”、戴著耳機聽歌入睡、熬夜上網聊天,而乘車上班、到餐廳吃飯、唱卡拉OK,周圍環境噪聲隨時高達80~110分貝。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嘈雜的噪聲環境都在影響著都市人的聽力。
門診中,不少白領反映經常會有耳堵塞感,有耳鳴、眩暈的現象發生。區永康副教授強調,由于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的壓力大,年輕白領都有一個共性:工作壓力大、長期疲勞、喜歡熬夜。人長期處于壓力過大和身心過度疲勞狀態,會阻礙內耳血液供應,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導致失聰。而沉重的工作壓力亦會令本身患有耳鳴的人士病情惡化,上述包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