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熊琳暉 通訊員高翔)一名出生體重僅500克的早產男嬰,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經4個多月治療最終存活。這是我省迄今為止救治存活的體重最輕的早產兒。
記者昨日在中南醫院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見到了這位小名叫秋秋的男嬰,他目前的體重接近2500克,但相比同齡的孩子仍顯得十分瘦弱。
該院新生兒科護士長宋小紅介紹,今年1月9日,咸寧籍的陳女士在該院通過剖宮產手術生下了秋秋。陳女士今年40歲,屬于分娩風險較高的高齡產婦,且患有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在懷孕僅28周時,不得不剖宮產。秋秋是她的第二孩子。
一般孕期要達到37周以上才不屬于早產范疇,而秋秋出生時僅28周。過早出生使秋秋的體重嚴重不足,宋小紅說,秋秋的胳膊僅有圓珠筆粗細,靜脈血管細如粉絲。更為嚴重的是,秋秋肺部沒有發育完全,無法自主呼吸,因缺氧全身皮膚青紫。
為了讓秋秋活下來,4名護士24小時輪流照顧秋秋,每次用注射器通過鼻腔插管給他喂食0.5毫升的奶粉,每天要喂8次,還要通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液。4個多月來,醫生9次嘗試為秋秋取下呼吸機均告失敗,直到第10次才成功。
目前,秋秋的體重水平與進食量已接近正常標準,但仍需吸氧維持。該院新生兒科主任趙東赤介紹,醫學文獻記錄我國救治存活的早產兒體重最輕的為450克;美國曾經救治存活一名孕期24周出生、體重僅240克的早產兒。
存活下來的秋秋,未來身體器官發育是否會受影響?專家稱:要等孩子完全脫離危險后再做檢查評估。
極低出生體重兒
存活后健康有隱憂
本報訊(記者熊琳暉)中南醫院婦產科主任李家福昨日介紹,極低出生體重兒不僅救治難度大,其存活后也有可能面臨多重健康風險。
醫學上將新生兒出生體重低于1000克的稱為極低出生體重兒,其病死率是足月降生的新生兒的20倍。即使救治成功,他們也面臨遠期健康風險,比如發育遲緩、腦癱、學習困難等。這是因為早產的孩子過早離開母體,承受光、聲、電等劇烈刺激,往往比其他孩子在腦神經發育上存在先天劣勢。根據研究,早產兒存活者10%-20%仍有不同程度的傷殘,出生體重小于1500克的早產兒5%-15%長大后遺留嚴重的神經系統缺陷,其中10%左右發生腦性癱瘓,25%-50%表現為輕度神經發育障礙。
醫生提醒,對于早產兒來說重要的是盡早發現疾病并治療。如果家長發現早產兒在3個月時還豎頭不穩,6個月還不會坐,1歲還不會站立,或出現全身發硬或發軟等不正常狀況,就該盡早上醫院做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