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問病
@朋朋媽媽:我兒子今年6歲了,半年前的一個晚上,他剛入睡一會,我輕輕進他房間時突然發現他右邊的臉部及嘴角抽動了起來,還有口水從嘴角邊流出,持續了大概30秒左右后,又繼續安然無恙地入睡了。我很擔心,第二天就帶他去醫院,結果醫生看了后說是缺鈣引起的,補補鈣,多注意休息就沒事了。之后我也沒怎么在意了。可最近一天晚上,我又無意中發現孩子再一次出現了跟之前相似的癥狀,只是除了上次的癥狀外,他還出現了右側手腳的抽動,我著急地搖晃叫喚他,可任憑怎么叫孩子都沒什么反應,持續了大概3分鐘左右才緩解。第二天,我們帶孩子去一家專科醫院神經康復科,結果醫生判斷孩子的這個癥狀可能是癲癇發作的表現,待完善相關檢查后才能確診。作為家長,我很擔心,孩子怎么會患上癲癇?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康復科羅鑫剛醫師、常燕群博士:這屬于兒童期常見的一種良性癲癇,是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只要堅持服藥,絕大多數還是可以控制的。
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是小兒癲癇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大約占小兒癲癇的15%-20%,大多在5-10歲間發病,其中以9-10歲最多見,多與遺傳有關,患兒往往可追溯到有癲癇家族史。
其發作和睡眠有明顯相關,約51%-78%的患兒是在夜間睡眠中發作的,大多數于睡后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內發生或晨起清醒前發作,少數在清醒及睡眠中均有發作,也還有少數只在白天發作,但發作常為午睡或困倦時。
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在發作時可出現口咽部感覺異常及運動性發作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表現為患兒清醒時有口干,舌、頰內側面、咽部刺痛感或窒息感,流涎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可聽見喉頭咕咕作響。運動性發作開始時表現為口唇及舌的抽動,下頜關節不能張開,舌強制性收縮,這時患者表現為不能說話,但此時他們的意識還是正常的,能聽到周圍人說話,只是不能答話,于是常常被家人誤認為意識喪失;隨后,患兒出現面部肌肉抽搐,抽搐常從半側面部開始,往往是半側面部眼及口角的抽動,然后逐漸擴展到同側上下肢陣攣性抽動,這個時候患兒的意識仍未完全喪失;再接著,陣攣可發展為全身抽動,此時患兒的意識也喪失了。
大多數患兒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很短,極少數患兒呈部分性發作持續狀態,而且在發作的次數上也是差異很大,10%~20%的患兒僅有一次發作,部分小兒開始時發作較頻繁,以后每年發作1-2次,還有約6%-20%的患者是會頻繁發作的。
又由于孩子在低鈣狀態下時,神經膜的興奮性升高,也會出現各種形式的痙攣和抽搐,于是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夜間出現嘴角抽動時,往往會誤以為是缺鈣而給孩子補充各種鈣劑。其實,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與缺鈣還是有區別的,應該予以鑒別。通常,大多數癲癇都伴有意識不清,抽后嗜睡,而由缺鈣而導致的驚厥只有一部分是伴有意識改變的,其次,缺鈣的寶寶除了有臨床表現外,還常伴有血清鈣降低,最后,很重要的一點是,低鈣驚厥患兒的腦電圖通常是正常的,而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的腦電圖則極具特點,即在正常或基本正常的背景活動基礎上,中央—顳區反復出現高波幅的雙相尖波或棘波,隨后多跟隨一個較大的慢波,這種改變可單一出現,也可成串發生,異常放電在入睡后明顯增加。
有時異常放電也可表現為出現雙側同步棘慢波暴發,持續數秒鐘,過度換氣或閃光刺激誘發下,約有7%-20%的患兒可見到此現象,所以,當一個小孩懷疑患有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時,即便清醒時腦電圖是正常的,也應該作一個睡眠腦電圖以明確診斷。
由于對癲癇的認識不足,有些癲癇患兒家長因子女患病而存有負疚感,擔心藥物副作用,擔心癲癇對患兒智力的影響等,于是長期處于緊張、抑郁狀態。其實,大部分患兒智力都是正常的,只有少部分患兒可有輕度智力低下。在治療上,由于這種癲癇對丙戊酸鈉、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托吡酯等均能取得較好效果,通常在及時規范的治療下,預后還是比較好的。所以,家長首先應該要調整好心理,并積極咨詢了解良性癲癇的有關治療及護理知識,與孩子一起積極戰勝癲癇。
(如有健康方面問題,請關注@南方日報健康周刊新浪微博并提問,我們將約請相關專家解答。)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通訊員 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