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先生一家的收入比例來看,李先生應該是家庭的支柱,投保30萬的大病險和人壽險相對合理,考慮到小孩目前僅一歲左右,父母的身體狀況關系到小孩的健康成長,建議優先考慮給愛人配置大病險,保額建議10萬-15萬元。例如某銀行目前在售的一款大病保障的保險,每月或每年繳存一定金額,可最多保障至70歲,到期后返還的是保額+每年的紅利。
如果未來李先生工作越來越好升職加薪,資金富裕,可以給小孩做個以教育金為主題的教育金保險。總的來說,保險的投入不能超過總資產的15%,量力而行。
理財目標
有小型理財公司在做保底而且保10%以上收益的理財產品,是否靠譜?
理財產品別光看高收益
李先生關心的問題,也是目前大多數人所關心并且想知道的。先看銀行的定期存款,最長時間5年的收益最高的時候也就到過5.7%左右,再看銀行的理財產品,最多時的收益也就在5%左右,但有些小型理財公司的產品又保底且保10%以上的收益,這的確讓投資者怦然心動。但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這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本金到期是否能安全回來,高收益是否能穩妥拿到手?
銀監會規定,只有銀行存款是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保本的但收益方面都是寫出預期收益或浮動收益。單從小型公司這么保證本金保證收益的承諾來看,是不符合規定的。并且我們還需要了解小型理財公司的規模、資金的投向、歷史業績、發行產品的數量、是否為借貸用途等等,這么多的風險問題沒得到解決之前一定要謹慎。希望李先生和關心這類問題的投資者在看到高收益的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到潛在的風險,認真識別,謹慎投資。
其實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組合現在也趨于合理化了,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有非常科學的資產配置模型,把資產合理分配在不同產品中,以達到最優化的收益。像李先生這樣僅有定期活期及少量股票的簡單投資方式不利于財富的升值,定期存款收益過低,股票投資又有較高的風險性。
像李先生和愛人的工作類型,不建議買賣股票,費時費心,建議多配置一些債券型基金,資金靈活又放心,收益方面又能有效提高。(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