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8月4日新媒體專電 題:中國創新被世界點贊后 如何從科技“外包工”向“領軍”轉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周琳 易艷剛
《世界首款石墨烯產品出爐,中國石墨烯技術領先全球》《英國<自然>雜志密集關注中國科技》《外媒:“中國式創新”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近段時間,一些為中國創新“點贊”的文章在網絡熱傳,讓關心中國科技進步的網友激動不已。
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密集展示引發世界關注,面對世界的點贊,我們應自信,但更應該在席卷全球的科技創新大潮中保持自醒。世界點贊了中國什么?創新驅動發展,誰來驅動創新?“中國網事”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看看他們怎么說。
投入和速度被國際“點贊” 創新能力還有差距
英國《自然》雜志引用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占全球總量的比例從13%增長到了20%,這個比例在全世界僅次于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引用率較高的論文中,大約每5篇中就有一篇有中國研究者參與;不少中國頂尖的科研院校,已進入各種世界最佳科研機構排名榜單……關于中國科技進步的積極評價越來越多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認為,中國科技創新確實有很大進步,但讓國際社會“點贊”的主要是“中國速度”。20多年前,美國人還在問“誰來養活中國”,但他們現在驚嘆于中國的高效率,認為“集體主義的中國贏了個人主義的美國”,甚至有人建議讓中國模式在美國“試運行一天”。
被“點贊”的還有中國對科技教育的重視程度。中國科技投入的增長舉世矚目,在過去30多年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投入增長了300倍,已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議論的熱點。幾十年前,中國一度是一個“白卷英雄”走紅、“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國家,但現在是在校大學生3700萬、在外留學生50萬,從政府到民眾無不重視教育、尊重科學的科技大國。
也就是整體來說,我們被國際社會“點贊”最多的是我們的科技投入和發展速度,而不是我們在科研方面的創新能力。但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和歐美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任何國家都是先有了數量的進步才有質量的飛躍。
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新”在中國還只是方向,尚未成為優勢。汪品先說,在談到中國科技進步時,很多人都會把中國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居全球第二當作證據。“我不反對SCI本身,但問題是有時候我們把它看得太重了,實際上,SCI反映的只是一個期刊的平均影響力,這與其中單篇論文的分量沒有必然的相關性。”
外包式科研導致“密集型”創新 科技也有“中等收入”陷阱
事實上,如今的科學研究和經濟一樣,都已經全球化了。汪品先說,學術界也和世界經濟一樣,發生了兩極分化:許多國家只能輸出“原料”,另一些國家對原料進行“深加工”,得出理論認識。后發國家為原料能出口而高興,科學家也為其數據能為國際所用而慶幸。
專家認為,科學發展路上也有與“中等收入陷阱”類似的現象。科學轉型也可以和經濟轉型進行類比。一些國家如墨西哥、馬來西亞等,20世紀70年代就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直到現在仍然停留在發展中國家的階段,原因在于低端制造業轉型失敗,阻礙了發展高端制造、走向發達國家的通道。
汪品先說,特別像地球科學和宏觀生物學這類地域性強的科學,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和發達國家一樣重要,而且有些自然現象比如說季風,主要分布在“第三世界”,因而發展中國家也會擁有獨特的“原料”優勢。尤其是國土大、人口多的發展中國家,不但可以提供“原料”還可以輸出勞務,做“勞動密集型”的分析工作,由此產生的文章數量相當可觀。
這好比經濟,低端制造業也可以帶來中等收入,但污染、低質、低價等惡性循環伴隨而來,不能轉型的就會掉入“中等”陷阱。科學發展的道路與此類似,不能轉型就會掉入陷阱,只不過這種危險僅僅從SCI數量上是看不出來的。
“科學進步的評價難以量化,而在一個誠信不足的社會里似乎只有量化的評價才顯得公平,不能量化也得量化。于是,很多科研機構都把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準。”汪品先認為,我們不能只滿足于跟風做些分散性的小題目,在別人的刊物上發表幾篇論文,要瞄準大目標、做大題目、解決大問題,做國際學術界的舉旗者、領跑者。
瞄準原創性突破,不當科學上的“外包工”
讓不少專家和學者憂心的是,正當國際學術界在向地球系統科學的核心問題發起攻勢時,我國學術界卻在熱衷于計算論文數量。專家建議,我國的出口商品已經從多年前的領帶、打火機發展到手機、高鐵,我國的科學研究也需要向學科的核心問題進軍,需要有原創性的突破,這就是轉型。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說,能否深化改革,不在于方向不明確,而在于缺乏推動的人。在過去,我國的研究資金比較少,顯得問題不是特別嚴重。現在經費充足,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導致了大量浪費。“申請經費從少數人打招呼到普遍打招呼,不打招呼被理解為不尊重評委,一個年紀輕輕的人可以因為積極搞關系而連續幾年影響部委的經費,這些都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我們招聘到很多科學潛力很好的年輕科學家,但是,他們將在什么環境中工作,他們在競爭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時,是變成了優雅的科學家還是變成了狼,恐怕也是令人擔憂的。”
汪品先說,中國要建成科學創新強國,避免“中等”發展陷阱,只有走轉型之路。無論是研究者和研究課題,抑或研究途徑,都有待轉型。現在有很多人把科研等同于寫論文,但學生寫論文為了畢業,老師寫論文是為了立項,研究者本人對這些問題缺乏興趣,不知道這些論文有什么意義,也不關心究竟誰需要這些論文。
現在,論文導向、評審驅動下的研究者,難以有寬闊的視野和宏大的胸懷,于是,研究課題小型化、研究組織分散化成了學術界的主流,難以形成能在國際學術界“坐莊”“問鼎”的研究力量。
汪品先認為,我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科學研究隊伍,早在2011年我國研發投入占全球比重就達13.1%僅次于美國,照理應當進入“領跑”“舉旗”的行列,而不該繼續為“躋身”國際而感到滿足。但這就要求轉型,要求研究者爭取“自我解放”,從論文驅動轉化為問題驅動,從功利驅動拓展到求知欲驅動。研究者首先需要有對于科學問題的求知欲,而不是首先考慮一項研究會帶來多少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