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白
硬著頭皮讀經典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報刊電視上談讀書的文章和節目不少。我也趕個熱鬧,來談一回讀書。
前兩年習近平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今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讀書成為國家號召,國人應該積極響應。這是強國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關于讀書的意義和道理,我想恐怕不必多說,誰都懂得。如果籠統地說中國人不讀書,是不對的,起碼是不準確的。就現狀來看,現在主要有兩種傾向:一是熱衷于“讀網”或者叫“網讀”的人多。特別是中青年人,每天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上網和玩手機上。熱心于瀏覽一些雜七雜八的信息碎片,作為在人前的談資,表示自己博聞多見,“與時俱進”。實際上只是獵奇圖個新鮮,往往游談無根,經不起考問。這被稱為“快餐式閱讀”,或者叫它淺閱讀、泛閱讀,讀過之后便成明日黃花。雖不能說完全無益,但總的說弊多利少。二是為了就業謀職,只讀一些業務技術類的專業書,應付考試和招聘,應該說這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否定。但是顯然狹隘了點,缺陷也是很明顯的。這只是“功利性”的讀書,并不是讀書的根本要義。如果總是停留在淺閱讀和功利性閱讀的水平,只能使自己落入平庸淺見的地步。
國家倡導全民讀書,當然不是指的上面這兩個層面的閱讀,而是希望人們多讀一些提高文明修養,增強人文素質的經典著作。所謂經典,就是經過歷史檢驗,包含人類認識社會和自然發展規律的豐富智慧,從而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應對社會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使之成為一個優秀合格公民的著作。人常說某某人有水平,某某水平不高,這個“水平”就是指一個人知識的多少和深淺,見解的高明與低俗。打個比方的話,淺閱讀和功利性閱讀,不過是喝飲料而已,可以解一時之渴,畢竟營養有限。要想強身健體,經久耐饑,不得營養不良癥,就要經常吃正餐。經典著作才是精神營養的正餐。
讀經典著作,確實比快餐式閱讀要費時費力,但是所得卻更多。首先要有自覺和追求,如果沒有這一點精神,那誰也沒辦法。讀書這件事不像干活,你不干別人還可以替你干。讀書學習只有親力自為,沒有人可以替代。再是經典著作由于內含豐富深刻,容量弘大,所以讀起來確實不太容易,比較費時費心。這就要有一點毅力和拼的精神才行。所以我覺得要硬著頭皮去讀。絕不能因正餐麻煩和費事就只滿足喝飲料。常聽到一些人說經典著作難讀,不易懂,這是事實。人有一個惰性,容易拈輕避重,重復的事容易厭倦,但是讀經典就要自覺克服這種惰性。好書就要重讀復讀。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一經驗的總結。毛澤東同志不是說《紅樓夢》至少要讀五遍嗎?
這里我又想起著名學者徐凡澄先生談讀書的一段話:“讀書遇到不解處,毋妨存疑,待自己的心思更虛更靜,知覺潛滋暗長(腦中灰色質上增多了旋紋或生長了新細胞),理解力增強了,再看又恍然明白,沒有什么疑難了。”閱讀有些經典著作,確實如此。隨著知識的增長,人生閱歷的增加,再讀就不難理解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同志要求干部讀點馬列著作。那時我還是學生,就熱心地讀起馬列著作,先后讀了不少。尤其是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與《反杜林論》兩部書,就先后讀了大半年,起初也是不很懂,但是反復讀過幾遍后就感覺不大難理解了。我深深感到這兩部書對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幾十年來在做人做事上不出大格。還可以感到自慰,與此有很大關系。再如對國學文言經典的學習,開始困難也不小,但是硬著頭皮堅持,讀得多了,慢慢也就不覺得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