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德國文物專家在實施中德合作項目大佛寺文物保護工程時,在大佛頂部發現一行文字:“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二十六日涇河長至寺里水……”,查《資治通鑒》第1143頁:“是月大霖雨,京畿水平地丈余,涇水溢,關中水災,黃河大溢”。與民間傳說相吻合。
大佛寺石窟簡介
彬縣大佛寺石窟位于縣城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清涼山下,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石窟大規模開鑿于唐初,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初名應福寺,北宋仁宗時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
大佛寺石窟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石窟依山鑿窟,雕石成像,巖體為砂巖,共有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于約400米長的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余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五部分。另有經幢2件、碑刻8通、題記178則。
與絲路關系
大佛寺石窟位于絲綢之路陜西段北道的主干線上,是中原文化鼎盛時期唐代都城長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也是我國佛教藝術史上的一盞明燈。其唐代泥塑大佛為長安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對于研究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具有重要價值。
保護規劃
為應對降雨、滲水、潮濕環境等對大佛寺的影響,有關方面應委托相關專業機構針對大佛窟滲水及大佛窟造像水蝕制定保護技術實施方案,依據方案開展相應保護措施,并開展保護技術研究。在不損害窟內遺存的情況下,增設儀器控制溫度、濕度,并觀察記錄。啟動石窟所在崖體的保護工程,防治危巖墜落,崖壁損壞。清理窟區的石窟本體及崖體環境。制定防災預案,提高遺產的防災能力和涇河的防洪能力。明確彬縣大佛寺寺院邊界遺存信息及其考古勘探研究工作。(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