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北京所在的燕國都城“薊”(今北京西南),也是在這一輪全國性城鎮化運動中崛起的,成為當時北方的中心城市。
古代郡縣等規模的確立始于何時?
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秦漢時期,“城鎮化”水平出現質的飛躍,郡、縣等規模的小大被逐漸確立。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統一六國,剛當上“始皇帝”后,便“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即將全國分為36個郡級行政中心。也就是說,當時的全國中心級城市至少有36個。
漢代的“城鎮化”規模更創下歷史之最?!稘h書·地志下》記載,漢代全國分為130個郡國,有1587個縣邑,6622個鄉,鄉鎮數以萬計。一位名叫藤岡謙二郎的日本學者說得更夸張,他估計西漢后期(公元2年)中國共有大小城鎮37844個。據民政部的統計,現代中國截至2009年底全國鄉鎮級行政區劃僅34170個。
宋代,商品交易日趨發達,在出現世界上最早流通紙幣“交子”的同時,以工商業為主的城鎮得以迅速發展。宋代全國有1106個縣、1644個鎮,每一座縣鎮都會增加許多非農業人口。
明清時期,中國的城鎮數量進一步增加。美國學者施堅雅在《19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論著中提出,清末(公元1893年),除東北和臺灣外,全國有各類城市、集鎮39000個,其中城市958個,市鎮2319個。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也遇到了與現代一樣的問題,突出的是區域發展不均衡,水平參差不齊。如在明代,東南沿海地區市鎮較集中,發展較快,據《中國古代的市場與貿易》里的數據,蘇州7縣有市鎮95個,平均每縣約14個;松江府3縣有62個市鎮,平均每縣約21個。北方、中西部地區分布則較少。
古代的城鎮規劃有何依據?
《考工記》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城中“九經九緯”
現代城鎮講究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古代亦然。
上古三代時已出現原始的城鎮規劃理論,其內容和行為上在今天看來甚至包括迷信成分,較為盲目。如商代,往往根據占卜的吉兇,來指導規劃。安陽殷墟上出土的一塊甲骨上,便發現了擇地遷都建城的記載。
到了周代,中國的城鎮規劃水平已很高,出現了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科學成分的規劃理論,其精華都在一部《易經》里。在現代民間仍流行的古代城鎮規劃、選址理論“堪輿術”,即民間所說的風水術,即受到《易經》的深刻影響。
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陽,就是這種規劃理念的結晶?!渡袝?middot;周書·召誥》中有這樣的記載:“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大概意思是,周成王在豐(今西安市西南),打算住到洛陽,委派周召公先去勘察地址,進行建筑的總體規劃。
吳國都城闔閭(今蘇州)的選址和規劃,則直接受到《易經》的影響,規劃師是伍子胥。《吳郡志》記載,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城大城。有陸門八,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法地之八卦。”
古代的城鎮規劃強調“禮制”,講究等級、尊卑和秩序等傳統建筑倫理,其具體思想見于《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即都城一般是9里見方,每面3門;城中南北和東西方向的道路各開9條,路寬7丈2尺……“營國制度”作為都城規劃理論,成為古代興城建鎮的主導思想。
中國古人如何“農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