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王先生準備開車出行時,發現車底地面有油跡。“汽修廠維修人員拆下底盤護板,護板上面全是機油,檢測結果是機濾底座漏油。”他表示。
“機濾底座漏油比較嚴重的話,會造成發動機缺機油,冷卻不夠、油溫過高會發生爆缸、拉缸現象,致使還沒到發動機機油的更換周期,發動機便出現機油不夠的情況。一般情況下,發動機會自動報警,停止轉動,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危險的。”上述技術專家表示。
當然,除了E級車普遍存在的發動機問題之外,在幾家汽車質量投訴網站中,遲遲未解決的異味問題仍是奔馳被投訴的重災區之一。
奔馳對異味問題視而不見
車主回到“解放前”
可以說,奔馳的異味問題自2013年3·15之后,車主投訴便進入了一個高峰期,時隔近兩年時間,雖然中間奔馳也給車主提供了免費更換地毯的方案,但是這個方案對解決異味問題的作用寥寥,新的解決方案也遲遲未見。彼時,車主們維權的聲音很高,不過,此事后來便沒有了下文。
近日,記者再次致電之前采訪過的奔馳異味QQ維權群群主王先生,他告訴記者,“現在,針對異味問題,不少車主反映奔馳4S店已經不會主動提出更換地毯,免費更換的待遇很少了,多數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
王先生用“一夜回到解放前”來形容現在奔馳4S店的態度。“我直接把車賣了,異味問題最嚴重的一批奔馳車是在2008年到2011年期間生產的,據我了解維權群里不少車主選擇了賣車。”
之所以奔馳的維權時間很短暫,是因為車主們很難形成合力。“奔馳車主的結構比例中,經濟實力相對好一些,大家沒有興趣在這樣的事情上花費精力,直接把車賣了的居多。其實,相比其它品牌,奔馳產品出問題的比例不高,只是缺乏一個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
對于奔馳來說,“異味問題只是當時對其品牌形象有所影響,之后奔馳的市場表現還是不錯的,這也是其傲慢的原因之一。”王先生認為。
從銷量上來看,奔馳2013年在中國(不含中國香港)的銷量約為22.8萬輛,同比提升11%;2014年,奔馳在華實現銷售28.16萬輛,同比大增29.1%,增速依然非常搶眼。的確,雖然奔馳的異味問題被冠以“毒氣門”,但是其對銷量的影響微乎其微。
異味問題無強制性規定
實施召回尚無法律依據
針對奔馳的異味問題,汽車業內專家張志勇表示,“國家質檢總局并沒有給出結論,這個問題很難從法律層面去說,到底奔馳的異味問題涉及的車輛有多少,達到了什么程度,相關部門并沒有給出一個定論,消費者維權難度肯定很大”。
異味通常不影響行車安全,只是影響車主乘車的舒適度,除非有證據可以證明異味是含有有毒氣體的。“異味、異響問題比較復雜,產生的原因很多。不同的人對噪聲的強度敏感度不一樣,雖然異響有標準,但是往往異響可能是在某一個頻率上很高,標準很難制定的那么細。異味也一樣,成分是什么,對人體的危害達到什么程度,都很難判斷。這涉及主觀和客觀的雙重問題。”上述汽車行業技術專家表示。
目前,國內涉及車內空間質量的相關規定幾乎空白,醞釀了八年之久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于2012年3月1日開始實施,由于該《指南》并非強制性標準,沒有法律約束力,不能從實質上對車內有害物質進行根本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