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6日電 日前,財政部下發通知,經國務院批準,2014年上海、浙江、廣東、深圳等十個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政府預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在做客中新網財經視頻訪談間時表示,試點出臺非常及時,其意義主要在于債務模式轉換,雖然眼前發債規模不大,但有助于地方政府發債和融資的市場化,等到平臺債務的政府性債務剝離以后,擴大自主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規模的時機就已經來臨。
地方債務可控但須有效監管 地方“自發自還”辦法出臺及時
近日,經國務院批準,2014年上海、浙江、廣東、深圳、江蘇、山東、北京、江西、寧夏、青島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政府預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認為,我國地方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必須有效監管,否則存在局部風險。目前平臺債務已經進入到償債高峰,自發自還政策出臺的時機是非常適當的。
他表示,目前地方債務風險總體上仍處于可控范圍,但局部仍然存在著令人擔憂的狀況。“我持審慎樂觀態度,因為我們采取的行動還算比較及時,還要做很多工作。但是最關鍵的工作,我們現在已經在做,而且還來得及。”
王雍君認為,目前必須高度關注幾個問題,第一,地方債務增長的速度比較高。國家審計署報告顯示,最近幾年地方政府省市縣三級的債務增長速度年均將近20%,這已經是經濟增長的2倍多。第二,局部地區的償債壓力比較大,主要體現在高速公路貸款等方面。
王雍君進一步指出,推進試點辦法問世的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平臺債務已經進入到償債高峰,而且平臺債務的管理存在很多不規范之處。地方亟需轉換債務模式,通過各種模式來籌集債務資金?!皬膰H觀點來看,發行國際債券是一種通用的模式,在有效監管和自主管理的方面,這種模式通常是很好的。”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面臨未來高速城鎮化所帶來的債務融資需求,如果不能轉換為一種能夠有效監管和自主管理結合起來的新模式,就難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因此這個政策出臺時機是非常適當的。
試點意義在于債務模式轉換 推地方債市場化前進一大步
據中國證券報23日報道,財政部國庫司有關負責人22日表示,今年地方政府自發自還債券總規模為1092億元。試點期間的發債規模被不少網友認為對于地方債務而言是杯水車薪。對此,王雍君認為,雖然地方政府的發債規模不大,但試點辦法主要的意義在于債務模式的轉換,債務模式比債務規模更重要,此次試點有助于地方政府發債和融資的市場化。
“如果我們探索出來一種好的,能夠讓自主管理和有效監管結合起來的債務管理模式,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擴大這種模式的發債規模,”他表示,所以不能因為試點頭一年債務規模不大,就質疑這種模式存在問題。恰好相反,這一次試點的重點是在于地方政府償債模式的轉換,探索一種新的模式,債務規模對于債務融資需求和基礎設施建設而言確實是杯水車薪,但是在前期這樣做是非常有必要的。
王雍君認為,此次試點有助于地方政府發債和融資的市場化,但這一次市場化的程度不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試點地區自己償還本金和利息;第二,信息披露機制;第三,城鄉和招標機制;第四,信用評級機制。還有其他一些,這些都表明了目前推動這一次債務管理改革的試點,實際上是朝著市場化方向前進的一大步,也是很積極的步驟。-
剝離融資平臺政府性債務尚需時間 “自發自還”需建立預警機制
據悉,現有地方債務應分為三類。第一類,政府有償債責任。第二類,政府賦有擔保責任。第三類,政府賦有救助責任。
王雍君指出,平臺債務的政府性債務剝離以后,擴大自主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規模的時機就已經來臨。“如果我們把這三類債務現行的平臺債務都能夠梳理清楚并處理好,那今后,平臺就是平臺,政府就是政府。政府不再通過平臺來形成政府性債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大規模的擴大債券發行?!?/p>
王雍君估計,這一過程仍需要幾年的時間,而且要分類去進行剝離。他表示,相關剝離工作這幾年已經在逐步開展,也積累了相關的經驗,“其中一個就是限制平臺向銀行貸款,實際上也就是減少了平臺的政府性債務,同時我們對平臺的擔保進行了更多的限制,實際上平臺形式形成的政府債務規模一直在減少,這個趨勢一直在延續?!?/p>
他指出,通過自發自還的形式可能進一步減少這種平臺債務。“把平臺債務轉換為政府形式的債務,一方面有利于加強監管,另一方面擴大有利于地方債券的自主性,同時也符合國際經驗,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這樣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p>
王雍君表示,“自發自還”也存在著地方政府可能還不了債的風險,因此要有妥善的應對措施。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充分的公布償債計劃,每一次債券發行都應該伴隨一個明確的償債計劃,這個核心就是未來四年、七年、十年,包括用于償還債務的現金流、要清楚的測算等,償債計劃要充分披露,還要有預警機制,提前識別哪些地方有問題,“目前預警機制這些工作已經在做了?!?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