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3日電 題:護航經濟大盤 保險業如何“雪中送炭”?
中新財經記者 王恩博
眼下中國正處于經濟恢復緊要關口,保險業被喻為“風險減震器、社會穩定器、經濟助推器”,此時正是發揮作用的時刻。3日,在服貿會期間舉行的“2022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多位保險業人士表示,護航經濟大盤,行業應從多方面“雪中送炭”。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內外部挑戰顯著增多,一些風險隱患暴露,穩增長壓力大。運用保險機制能夠有效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保障發展安全。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于華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保險業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功能,服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截至今年6月,保險業累計開發新冠疫情專屬保險及拓展疫情責任產品超過1000個,相關賠付近7億元。2021年,保險業在落實“六穩”“六保”中,為528萬戶次小微企業提供保險保額181萬億元。
出口信用保險能夠將商業銀行和出口企業面臨的政治風險、買方違約風險等風險轉移給國家財政支持的官方出口信貸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穩表示,中國信保著力防范和化解出口企業海外經營風險,保障國家海外利益。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向客戶支付賠款7.3億美元,同比增長17%。企業面臨的海外風險得以緩釋,有助于擴大中國開放經濟的業務規模。
穩增長需要重大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助力,在此過程中長期穩定的資金參與和支持必不可少。保險資金的特點,恰恰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天然契合。
中保協數據顯示,近年來,保險業持續推進保險資金運用規范化、多元化、市場化改革,穩步拓寬資金運用投資范圍,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末,險資通過股票、債券、股權等方式,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規模18.88萬億元,占資金運用余額的81.27%。
中國人壽是國內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該公司副董事長、總裁蔡希良介紹,上半年中國人壽直接投資實體經濟的存量規模超過3.6萬億元。在支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其大力支持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前存量投資規模已經超過4600億元,較年初增長了近1500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累計配置近30億元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設立20億元保險私募基金,投資以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經營性貸款作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帶動商業銀行信貸投放24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嚴峻復雜形勢下,保險業本身也面臨外部環境與內部轉型的雙重壓力。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肖建友直言,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新冠疫情影響、居民資產負債表呈收縮傾向,導致行業傳統增長動力弱化,疊加行業自身營銷模式、商業模式艱難轉型,對保險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
肖建友認為,保險企業只有把自身發展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之中,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還是要緊密圍繞國家穩經濟、穩增長大局,更好地適應新階段實體經濟的保障需求,變革創新、優化供給,為自身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
“保障經濟發展穩定、守護人民美好生活,是保險與生俱來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推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蔡希良也表示,全行業應堅持“保險姓保”,積極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著力打造保險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共同為穩住經濟大盤作出應有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