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金華9月1日電 (記者 張斌)“以前我們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有20多萬元。這個項目建成后,又能給我們帶來164萬元的收入,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白洋街道三江村黨支部副書記、監委會主任葉喜南說。
葉喜南所說的項目,是今年8月完成掛牌出租的三江村倉儲中心。這方總投資1500萬元,占地面積超過8000平方米的浙江省級鄉村振興項目即將投用,壯大該村村集體經濟。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背景下,該省不斷探索促進城鄉居民邁向共富,實現“擴中提低”的新路。
武義縣是該省山區26縣之一。今年上半年,當地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8394元,同比增幅為19.5%,保持一季度勢頭,繼續排名浙江全省26縣第一。
這背后有何原因?答案要從當地加快推進的強村富民集成改革找起。
“今年以來,我們以‘強村富民、強基惠民’為目的,高標準制定強村富民工作行動方案,細處著眼、小處著手、實處著力。”9月1日,在武義縣政府新聞辦組織的共同富裕新聞發布會上,武義縣副縣長黃君俊介紹說,此前,結合縣域實際,武義就創新推出“富民20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實現農民腰包鼓起來。
以三江村為例。近年來,武義縣創新“南北協調”發展模式,以重大項目落地見效為龍頭,利用北部工業經濟優勢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過產業共富黨建聯盟,將項目部分收益分紅到重點幫促村,實現縣域共富共享。
根據武義縣南北共富黨建聯盟有關協議,三江村每年將倉儲中心項目收益的30%專項用于該縣桃溪聯盟大路山村等10個經濟薄弱村的幫扶工作,帶動相關村年均經營性收入增加5萬元,同時令其共享百萬元紅利。
“村子強起來,才能帶著村民一起富。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條件和規律的發展之路。”武義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丁志凱說,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理念,武義大力推進強村行動,探索出飛地抱團、公司強村、閑置盤活等“強村10法”,助力村集體經濟鞏固提升。
其中,產業是助農增收“主力軍”。如通過爭取浙江省級綜合扶貧試點項目,武義投建雙百共富鄉村振興產業園。該項目菇棚所獲收益的90%用于分配給浙江省級重點幫促村和武義全縣低收入農戶。
僅今年上半年,武義縣低收入農戶就獲得分紅180余萬元。
9月1日,武義縣政府新聞辦組織的共同富裕新聞發布會現場。 張斌 攝10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入股武義—海寧“飛地”科創產業園相關項目,打造跨地區“飛地經濟”模式;浙江壽仙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利用閑散土地開展規模化有機種植,2019年至2021年間為相關村集體經濟共增收648萬元;當地壺山街道打破15個經濟薄弱村的村莊地域邊界,統籌片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資源優勢,以項目合作方式投建標準廠房……
從“富民20招”到“強村10法”,武義不斷拓寬強村富民新路徑。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化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丁志凱表示,武義縣圍繞低收入農戶“我要幫促”一件事,打通57項幫促數據共享渠道,集成各部門政策形成“幸福清單”,實行低收入農戶紅、黃、綠三色碼管理,實現幫促數據“一鍵預警”,幫促政策“一單集成”,農戶需求“一碼通辦”。
同時,面對農村老年人居多的現狀,當地還探索針對60周歲以上老年人群體的強村富民辦法。
武義縣王宅聯盟黨(工)委書記俞曉剛介紹說,此前,浙江省農科院、武義縣供銷社、武義縣農商銀行和王宅鎮吳山下村黨支部“抱團”成立“四幫一”共富聯盟,落地“我們的希望田園”項目,定向幫扶村里60周歲以上、仍有就業意愿的老年農民群體。目前,吳山下村的老農們不僅有農田股份收益,還在家門口實現再就業。該村第一批種植的玉米已為村集體帶來6萬元收入,每戶村民增收2000元左右。
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武義全縣258個行政村實現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總收入20萬元以上全覆蓋,在金華市排名第一。
武義縣委書記帥朝暉表示,共同富裕是全局工作、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武義全縣“一盤棋”,項目化、系統性推進變革實踐。當地要落實“富民20招”“強村10法”系列增收舉措,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找到各村最合適的發展道路,念好山區“致富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