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7月27日電(記者 胡豐盛)查看番茄長勢、接待來訪嘉賓、給新疆老鄉傳授種植技術……這幾日,在浙江省德清縣阜溪街道的龍勝村,水木蔬菜工廠的“廠長”阿爾法忙得不可開交。
之所以稱之為工廠,是因為這里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傳統農業截然不同。
連片的透光玻璃房、完整的智能流水線、全新的升降采摘車……這家蔬菜工廠采用無土栽培、精準滴灌的生產模式和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實現了光、溫、水、氣、肥的自動化管理,可以一年四季無間斷生產番茄。
“我們這里一株番茄可以長到1人多高,采摘期長達12個月。粗算下來,50畝地番茄,年產量125萬公斤,效益是傳統番茄種植的40到50倍。”阿爾法說,自家的德清水木蔬菜工廠是全國首個具備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綜合體,也是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的試點單位。
眼前的阿爾法,身著白大褂,不僅能夠和技術人員侃侃而談,也能夠在嘉賓面前應付自如。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阿爾法大學主修的并不是農業種植專業,而且從接觸農業到入行,再到番茄種植,阿爾法還遇到不少挫折,吃了不少苦頭。
阿爾法在水木蔬菜工廠操作機器 阜溪街道供圖“大學期間,我用課余時間兼職做廣告模特攢下‘第一桶金’,試水過不少創業項目,最終以失敗告終。回到新疆老家后,我發現新疆的農業還受困于傳統農業的思維,種地不僅辛苦,而且收入不高。”阿爾法說,于是,他萌生了用現代農業改善家鄉面貌的想法。
“其實入行農業的門檻不算特別高,但是需要鉆研的事情非常多。”阿爾法告訴記者,此后他在新疆成立了一家農業公司,經營食用菌產業鏈。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疫情帶來的影響和當時的技術水平,阿爾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擊。
第二次的碰壁,沒能讓他妥協,短時間內又在浙江上了戰場。2021年,阿爾法選擇加入浙江水木的蔬菜工廠,擔任副總經理一職,帶領團隊嚴格按照精細化、數字標準化、勞務標準化等手段不僅解決了土地利用率的問題,也讓水木蔬菜工廠的番茄品牌變得更加響亮。勤學好問,再加上自己之前的創業經歷,很快阿爾發就當上了蔬菜工廠的“廠長”。
“來,嘗一個。不用洗,直接吃。”水木蔬菜工廠智能溫室里,阿爾法摘下一個紅彤彤的番茄遞給記者,向記者講起了自己的收獲。
“來到這以后,我對于現代農業的整體認知、發展方向、人才培養體系都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阿爾發告訴記者,現代農業不能靠農戶的單打獨斗,而是資金技術和團隊的合成作戰。而今,水木蔬菜工廠不僅給當地村民增加了收入,還為西部地區致富播下了“種子”——阿爾法的兩位新疆老鄉艾克利亞和艾力米熱提正在蔬菜工廠里學習技能。
“我們同吃同住,一天24小時基本都待在蔬菜工廠里,心也慢慢靜了下來,和這里的植物融為了一體。”阿爾法說,未來幾年,他們在新疆的蔬菜工廠也即將落地,他很期待,能帶著自己的兩位老鄉回到新疆去傳播數字農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