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龐無忌)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關于近期南北兩極同時出現異常高溫,一些地區的平均氣溫甚至比往年同期高出了40攝氏度,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當日表示,這些驚人的消息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全球必須攜手加快減碳行動,避免地球因“過熱”而“宕機”。
按照《巴黎協定》,到本世紀末,全球升溫幅度要較前工業化時期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最好不超過1.5攝氏度。但據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30年全球升溫可能突破2.4攝氏度,而要實現1.5攝氏度的目標,全球每年減碳要達到100億噸至150億噸,約是當前各國承諾減碳力度的3倍。
所以,尹正認為,未來十年是減碳的關鍵窗口期,須以“3倍力度乘以3倍速度”來推動減碳進程。
對企業來說,實現全面減碳的關鍵在哪?
尹正認為,減碳應打通全生命周期。2021年,施耐德電氣推出供應商“零碳計劃”,支持全球前1000位供應商到2025年減少50%的運營碳排放。此前,施耐德電氣宣布,到2040年實現端到端供應鏈的碳中和目標。
尹正解釋說,施耐德電氣之所以推出這樣的舉措,是因為碳足跡不僅存在于自身的制造環節,也存在于上下游供應鏈。以施耐德電氣為例,自身工廠的碳排放在整個供應鏈中只占10%,而90%的碳排放來自上下游。
尹正認為,這意味著,要全面減碳,企業需要轉變思維,把“全生命周期”這一理念應用到碳排放管理中。全生命周期指的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各階段總和。一直以來,以“碳足跡”來追蹤減碳是行業通行做法。“碳足跡”以動態的方式,準確顯示企業自身生產運營產生的直接排放(范圍一),外購電力或蒸汽所產生的間接排放(范圍二),以及來自原料供應鏈和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范圍三),這恰恰與產業鏈的全生命周期高度重合。
此外,除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減碳,樓宇建筑和基礎設施等行業也同樣面臨著全生命周期的減碳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