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4月12日電 (左雨晴)“今天有80多人回村,正陸續進行登記。”
8日中午,剛剛組織村民做完第18輪核酸的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西陽鎮興隆川村黨支部書記丁文福,又急匆匆趕往村口,迎接新一批春耕返鄉人員。
“東風吹綠草,布谷勸春耕。”疫情之下如何保春耕,是丁文福和全村人現在的頭等大事。
春耕前的興隆川村。 受訪者供圖。“點對點”返鄉,家中田間“兩點一線”春耕
自3月新一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吉林省吉林市、長春市等地疫情防控形勢較為嚴峻。
作為中國的重要糧倉,東北地區春播糧食面積占全國一半,可以說,抓好東北地區春耕生產,就掌握了全國春播工作的主動權,對中國今年的糧食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針對欲返鄉人員,我們建立了臺賬,確保底數清,情況明。”丁文福8日告訴中新財經,盡管興隆川村仍處于管控狀態下,但備耕工作正井然有序展開。
為幫助村民順利返鄉進行春耕,興隆川村對所有返鄉人員認真傳達、解讀最新的返鄉政策,積極主動聯系引導村民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盡快申請返鄉,為備耕爭取時間,不誤農時。
“自4月5日以來,不少在外務工農民已陸續回村,今天有80多人回村,正陸續進行登記。”丁文福說。
“4月7日向社區遞交的申請,8日就回鄉了!”自駕返鄉的村民田立波因孩子在永吉縣讀書,她常年在縣城務工,只有播種和收獲的季節才會返回村中。
田立波告訴中新財經,她家中約有10畝地,種的玉米全部是商品糧,年產量在2萬五千斤左右。“往年4月中旬回來春耕,一直到5月中旬才離開。”
為保春耕,近日吉林省印發《關于滯留長吉兩市農民返鄉春耕工作方案》,對返鄉條件、申請程序、人員轉運和返鄉后的管控做出詳細規定。長春市、吉林市正加快為滯留兩市的農民發放通行證。
4月8日和4月9日,吉林市分兩個批次對滯留吉林市返回長春市的備春耕農民和長春市及其他7個市州備春耕返鄉人員進行了集中轉運,解決了一部分農民的返鄉訴求。
根據長春市、吉林市通報的滯留農民返鄉春耕具體實施方案,自駕返鄉人員,可憑《返鄉春耕人員通行證》通行;集中轉運人員,則分批次組織車輛到指定集中轉運點將返鄉人員點對點接回。
《吉林市備春耕返鄉人員通行證》。 受訪者供圖丁文福表示,如今耕作人員外出打工一般會選擇就近務工,因此返鄉沒有什么大困難。“村里幫助協調其所在地社區等相關部門辦理了通行證,本人持通行證到卡點后,再由村干部接應、卡口放行,全程不下車,點對點到家,確保及時、安全返鄉備耕。”
根據興隆川村規定,目前自永吉縣返鄉的農民,可直接投入到春耕中,但要嚴格遵守家中田間“兩點一線”行動,不得擅自外出參加聚集性活動;對于自長春市等地區返鄉的農民,需先居家隔離7天,并在第2、4、7天分別進行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全部陰性后方可參與春耕。
居家隔離的返鄉農民正在進行登記。 受訪者供圖。對于丁文富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是,目前,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鏖戰,吉林市、長春市九臺區的疫情已經實現社會面清零,長春市已有42個區域相繼調整為低風險地區。
農資線上采購,無接觸方式點對點送貨
春耕人員的問題得到緩解,種子、化肥等必備農資如何保障?
在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某農業相關人士告訴中新財經,盡管目前由于疫情封控,物流渠道并不暢通,但對農資準備的影響較小。
“實際上早在春節前,大部分農民就已開始準備春耕農資。”該人士表示,由于春節前種子、化肥等農資價格更為便宜,因此多數農民會選擇提前著手準備。“如果這兩天才開始準備農資,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
不過按照當地“谷雨種大田”的播種習慣,玉米播種要在4月下旬到五月初進行,水稻種植則在六月初左右,因此尚有時間準備農資。
資料圖:無人機正在為玉米田灑水撒藥。 左雨晴 攝丁文福告訴中新財經,線上采購成為興隆川村主要備農資的渠道。“村里積極為農戶提供信譽度好的農資商店聯絡方式,鼓勵農戶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進行線上采購種子、化肥等物資,針對不會操作的老年人等群眾,由村里了解群眾想法后,幫助代采購。”
“今年種子價格上浮一點、不太多,化肥、柴油、農膜等上漲幅度較大,主要是因為原材料上漲。”丁文福告訴中新財經,與去年同期相比,化肥價格漲超40%。
而在采購的農資到貨后,興隆川村采取無接觸方式點對點送貨到村里疫情防控卡點,卡點執勤人員對農戶進行逐一通知,錯時間段前往取回,避免人員聚集,針對老人、殘疾戶等特殊群體,由村里安排送至農戶家中。
“截至目前,興隆川村水稻種子入戶率已達100%,玉米種子入戶率達93.7%,化肥入戶率達到77.8%。”丁文福說,“這幾天農戶已陸續扣建好大棚,眼下正在浸泡水稻種子,預計在4月11日左右開始棚內撒種育苗;玉米和大豆的播種期在4月中下旬,也就是說,旱田再過七八天也預備犁地了。”
吉林德惠市菜園子鎮團結村大兵種養殖合作社,農民正做育苗準備。 受訪者供圖為何今年的春耕比往年引關注?
“今年糧食生產面臨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并存的局面。”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譚智心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疫情與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國內糧食保供穩價壓力較大。
“3月,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環比上漲17.1%。”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8日發布報告稱,俄烏沖突導致世界糧食商品價格在3月份大幅上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過去三年里,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合計約占全球小麥出口的30%和玉米出口的20%。俄烏沖突嚴重加劇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世界糧食計劃署甚至發出警告稱,2022年將是災難性的饑餓之年,38個國家的4400萬人在饑荒邊緣徘徊。
為避免“糧食危機”,日本等一些國家正從國際市場購買糧食,而一些國家正在采取措施,優先保障國內農產品供應,不惜以管制谷物出口的方式,保障國內糧食安全。
“不管國際形勢怎么變化,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中國人民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而且飯碗能夠越端越穩,也吃得越來越好。”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上如是表態。
3月25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明確2022年糧食生產重點工作及一攬子支持政策: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實施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補貼,支持大豆玉米兼容發展,等等。
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余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增強國內化肥生產供應能力、提高化肥及其生產原料運力保障水平,保障化肥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支持春季農業生產,夯實夏糧豐收基礎。
在丁文福看來,近兩年糧價基本持平。今年的播種期較往年比較,絲毫沒有延后,預期不會影響糧食收割,糧食產量也不會受到大的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