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8日電(記者張林虎)“別小瞧這園子,每年光它就能收入2萬元錢。我家在縣城買了樓,冬天住樓,開春回村種地,日子好過著呢。”近幾天天氣暖和,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村民彭守文正在園子里干活兒,寬敞的園子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五三村,有上百戶村民像彭守文一樣,既在承包地里種田,又在庭院里栽蒜。
圖為興勝莊村肉牛養殖基地。 鐘真君 攝彭守文為記者算了一下賬,清明節種上蒜,6月份收獲一茬蒜薹,7月份收獲紫皮蒜,之后再種上大白菜,10月份收獲一茬大白菜。
“一年閑半年,半年兩茬田,光庭院經濟,每畝地就能收入近萬元。”彭守文說,這種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土地增收的做法,在當地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據了解,五三村庭院種植大蒜的歷史已有30余年。如今,紫皮蒜種植產業已經成為村里庭院經濟的主導產業,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靠種植紫皮蒜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來,太平鄉針對農村勞動力剩余、承包地普遍實行機械耕種收割的現狀,鼓勵、引導農民依托房前屋后閑置地,科學合理的發展庭院經濟。由于庭院離家近,具有便于管理、來錢快等優點,深受農民青睞。
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大興勝莊村于2021年成立了以安格斯肉牛良種繁育以及差異化育肥為主的合作社,拓展了持續增收渠道,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
合作社采用生態養殖模式,形成了肉牛養殖、屠宰精加工等于一體的肉牛產業鏈模式,可帶動5000多人致富增收。
興勝莊村黨支部書記周燕威表示,村集體和村民都在合作社入了股,都能按比例收到分紅。“集約養殖降低了村民養殖風險,同時還增加了收入,這是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的雙贏。”周燕威說。
在通遼市開魯縣黑龍壩鎮黑龍壩村朱建勛家的暖棚里,一串串寶石般晶瑩的葡萄綴滿枝頭,煞是誘人。
圖為高玉華在春棚里侍弄葡萄。 胡建華 攝“預計4月20日上市,這個棚子產量在8000斤左右,按照每年市場價每斤15元錢算,能收入12萬元錢。”朱建勛說。
近年來,具有葡萄種植歷史的黑龍壩村黨支部帶頭調結構、轉方式,大力發展春棚葡萄。
開魯縣鈺龍香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玉華是該村首批春棚葡萄栽植戶,經驗豐富。他探索三層膜技術提升棚溫,采用套種模式在葡萄架間種植水蘿卜、豆角、角瓜等蔬菜,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
“一年能套種兩茬菜,每畝地能收入4000多元錢,加上葡萄,一個春棚一年能有5萬元的收入。”高玉華說。
說起暖棚葡萄帶來的收益,朱建勛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今年又投入6萬多元建設了2座春棚,以實現暖棚葡萄和春棚葡萄錯峰上市。
距離黑龍壩村7公里的忠厚村依托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統一栽植大蒜600畝,大蒜統一回收后再培育蒜苗出售,土地二茬復種白菜,實現一地種兩茬、一蒜雙收益。
圖為朱建勛建設春棚。 胡建華 攝據忠厚村黨支部書記孫成介紹,一畝地能產蒜2500斤,按每斤2元計算,能收入5000元,除去前期投入,畝純收入至少2000元。“二茬種白菜能凈收入1000元錢,大蒜回收后再培育蒜苗,一斤蒜轉化為蒜苗能產生效益近2元錢,三項相加,一畝地收入能將近7000遠錢。”
“結合鎮村實際,我們培育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的產業示范村,比如黑龍壩村葡萄、忠厚村大蒜,打造黑龍壩鎮特色農副產品鮮亮名片。”黑龍壩鎮鎮長段冰雪說,通過以點帶面、以面連片,實現富民增收,真正實現“一村一品”和“家有主業、村有基地、鎮有規模”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賦能鄉村振興。
圖為村民進行大蒜大田栽植。 孫志富 攝一村一產業,一地一特色。近年來,內蒙古多地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專業村,推進強村富民,有以種植特色水果、家常蔬菜為主的“種植型”,也有以養雞、羊、豬、牛為主的“養殖型”,像五三村紫皮蒜、黑龍壩村葡萄等都已初具規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