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4月7日電(阿琳娜 李一璠) 記者7日從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五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的165項試點任務已全面實施,累計形成創新案例622項,呈現出多領域、復合型改革態勢,推動自貿試驗區改革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
據介紹,2017年4月1日揭牌至2022年3月底,陜西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市場主體112479家,新增注冊資本10754.89億元,其中新設企業73795家(含外資企業786家),市場主體加速集聚,為全省新興產業發展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動能,中星電科、康佳智能家電、小米研發中心等企業(項目)落戶自貿試驗區。
臨空產業、跨境電商、數字文創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引進東航、南航等14家航空公司區域總部和法國賽峰飛機起落架深度維修等77個臨空產業項目,臨空經濟產值突破120億元。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建設,軟件科技、網絡技術研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批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入區發展。
五年來,陜西加快構建開放高地,高質量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加快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探索形成中歐班列長安號運營組織新模式等20余項創新舉措,助推中歐班列長安號從2017年年開行百余列提高至2021年3841列,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此外,陜西持續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建設“中歐”“中俄”等國際合作園區,愛菊集團、隆基綠能等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分銷網絡、生產基地和物流園區。加強現代農業國際交流合作,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揭牌建設。楊凌國際農業科技創新港聚集11家國際合作研究機構和外資企業。在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建設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推動農業技術、標準和人員對外交流。
陜西不斷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方式,持續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文交流,在美國、以色列等國設立17家離岸創新中心和研發中心,聯合38個國家(地區)151所大學組成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著力打造“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人文交流平臺。建設文化藝術品保稅展示中心、絲綢之路文物考古中心等。
下一步,陜西自貿試驗區將聚焦“絲路自貿區”“科創自貿區”“農業自貿區”“會展自貿區”建設,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先行先試,著力開展差異化改革探索,持續推進改革創新經驗復制推廣,加快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建設,發揮好自貿試驗區穩外資穩外貿支撐作用,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推動自貿試驗區在陜西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