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車間里土族阿姑制作的盤馓。 顏金梅 攝圖為阿姑制作土鄉傳統饃饃焜鍋。 顏金梅 攝
中新網青海互助4月7日電 題:中國“土鄉”傳統饃饃帶動昔日貧困村百萬收入“鏈條”
作者李雋
7日清晨,在中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昝扎村的土族“阿姑”胡卓瑪什吉做好早飯后,匆匆出門上班。
來到“車間”,20多個“阿姑”已經開始忙碌了。胡卓瑪什吉快速換上工作服,洗手消毒后立即投入工作。
配料、和面、造型……在“阿姑”們熟練的操作中,一個個造型各異的面坯被送入蒸籠、油鍋、焜鍋當中。
通過焜、蒸、炸、烙等方式,“阿姑”們制作的炸麻花、炸馓子、蒸花卷、蒸饅頭、香豆餅、焜鍋饃等土族傳統饃饃成為省內和省外、線上和線下的“搶手貨”。
“現在平均每個月有2400元工資,夠一家子平時的花銷了。”胡卓瑪什吉是脫貧戶,她一邊做蒸饃一邊說:“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我沒法出去打工,現在在家門口的公司里上班,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生活工作兩不誤?!?/p>
祖祖輩輩生活在山溝里村民們不承想,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饃饃,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漸成年收入超百萬元的饃饃經濟,傳統饃饃已經成為東溝人集體致富的“法寶”。
互助縣因少數民族土族世代棲息,而稱“土鄉”。昔日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多。在精準扶貧政策和土族民眾多年的努力下,互助縣于2018年摘掉“貧困”帽子。
42歲的李祿邦是昝扎村黨支部書記,2021年為延伸東溝饃饃產業鏈條,在鄉黨委政府的扶持下,李祿邦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整合村級各類發展資金130萬元,注冊“福地東溝”商標,在昝扎村建成以土族傳統饃饃制作、銷售為主的福地東溝饃饃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昝扎村黨支部為引領的“福地東溝”饃饃產業協會,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鏈條。公司主要由村集體管理運營,依托“公司+協會+農戶+平臺”的模式,不斷拓寬發展思路。
“從去年國慶開業至今,每個月收入1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零’。今年計劃投資300萬元建標準廠房,建成后預計銷售額達到400萬元,解決40多人的就業問題。”李祿邦說。
東溝鄉黨委書記師存鋒介紹,東溝鄉以“線上+線下+比賽”經營理念,打響“東溝饃饃”品牌,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去年以來,僅東溝饃饃實體店銷售額高達68.3萬余元、網絡銷售額29.5萬余元、賽事銷售額17.6萬余元,其中2022年春節期間銷售額達21萬余元。
“別看饃饃面不白,但吃起來香,饃饃還是當地的麥子和傳統手藝做得好吃。”在互助縣城園丁小區的福地東溝饃饃產業協會直營店里,前來購買傳統饃饃的民眾說。
“我們店里的饃饃都是土族群眾手工制作的,饃饃的面和油等原材料也都是當地所產,饃饃制作好后通過饃饃協會集中收購,再運輸到店里進行銷售,基本上都是一上貨就賣空?!痹撝睜I店負責人說,各類饃饃還沒從車里拿下來就被等候的市民預訂完了。
近年來,互助縣發揮傳統饃饃綠色、有機、無公害、口感好等優勢,把饃饃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持續增收的有力途徑來重點培育和打造,充分利用土族特色文化、民俗資源、制作技藝,讓饃饃入門店、入網店、入景點,主動對接市場需求,擴大營銷渠道。同時,定期分析市場供需,按需按量制作饃饃,建立幫扶車間,優先吸納脫貧戶務工,讓農民以饃創收。
王玉香在互助縣納頓風情街經營一家饃饃店,每天迎來送往數百名顧客,店日均營業額達2000多元?!耙郧胺N莊稼,辛苦還沒啥收入。現在我在景區兩個店一年穩穩地純收入十幾萬,縣城里房和車都有了,都靠手里的這些饃饃?!?/p>
如今,很多地地道道的農民靠著祖輩傳承下來手藝,把當地特有的小麥、菜籽油、香料加工成花樣繁多的饃饃,銷往全國多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