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漠駝影。(資料圖) 張曉亮 攝
中新網蘭州4月7日電 (記者 馮志軍)春暖花開時節,正是近年內地最炙手可熱的旅游線路之一,絲綢之路旅游“熱情”的回暖之時。與往年不同,“大敦煌圈”因受新一輪疫情防控而無奈于“我等的人還不來”,但圍繞“大敦煌圈”的20余項重點建設項目,卻是未雨綢繆的“遍地開花”。
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啟升級改造、世界文化遺產懸泉置遺址欲告別深閨;毗鄰敦煌的阿克塞,博羅轉井影視基地漸成絲路游打卡“新寵”;酒泉市府所在地肅州區,希望通過文物古跡和戈壁濕地引客;近年依托胡楊勝景而名聲大噪的金塔醞釀著“戈壁戲水”;“世界風口”玉門亦不干落后完善紅色旅游景區。
近年在“一帶一路”建設大背景下,沉寂千百年的古絲綢之路正在煥發新的生機,這以旅游旺季時“人流如潮、駝隊如龍”的敦煌最為搶眼。相比游人普遍心向往之的敦煌,其周邊旅游卻普遍呈現出“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單打獨斗,不少景點甚至長期受困于“賠本賺吆喝”。
事實上,即使是“暑期旅游頻現爆棚”的敦煌,也面臨著“旅長游短”的甜蜜煩惱。多年以來,在以數百公里為起步計算距離的河西走廊,不僅各個城市之間要經歷漫長旅程,相對分散的景區景點亦很難實現組團發展的“百花齊放”。
以敦煌為例,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外來游客長期困于“兩點一線”的出游選擇,不僅出游成本不菲,想要順道游覽周邊地區也十分不便,無奈只能“原路返回”。被稱為“絲路咽喉”之地的敦煌如此,周邊地區想要吸引更多游人,更是可想而知。
基于此,2020年8月,為加快形成全省綠色增長區域發展新格局,甘肅官方提出支持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簡稱“大敦煌圈”)建設,并出臺涉及打造文旅發展高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完善立體交通網絡、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強化支撐保障措施等“大敦煌圈”19條《意見》。
所謂圈子,顧名思義就是以一點作為圓心,以一定長度作半徑的一個封閉的圓。在“大敦煌圈”里,意在將周邊星羅棋布的人文遺跡與自然景觀串聯起來,整合圈子里一切資源,實現差異化組團發展,這也與“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的俗語遙相呼應。
作為甘肅重要的文化和旅游發展戰略核心區,“大敦煌圈”只有精心打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精品“風景”,才會讓圈子里的風景由點串線、再到面,未來其將成為連接甘青兩省,融合文化、旅游、經濟等在內的“共同繁榮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