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慶黃金周結束了,各行各業又進入了例行盤點時間。媒體報道,截至“十一”假期第六天17時,全國納入監測的124個直報景區共接待游客363.98萬人次,同比增長11.11%;門票收入17280.46萬元,同比增長4.66%。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幾乎所有的黃金周盤點,都把重點放在了旅游對各行各業經濟的拉動作用上,今年也不例外。
關注黃金周的經濟賬沒有錯,但在我看來,黃金周結束了,除了要算經濟賬,還有許多賬都要算。從某種角度看,只有算清了這些賬,才能保證每年黃金周的正常、健康、良性運轉,才能逐漸消除近年來社會上對黃金周的質疑和非議。
第一,要算算環境賬。黃金周一到,城里人下鄉,鄉下人進城,不管城市還是鄉村,處處人潮涌動,各種機動車輛集中出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沖擊可想而知。綠色、低碳是全世界的潮流和趨勢,然而對我們的黃金周來說,因為人類活動劇增,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人類的節日幾乎成為環境的“劫日”。政府部門在打著算盤盤點黃金周賺了多少錢,為GDP做出多少貢獻的同時,不應該忘了算算在生態環境上我們又有多少虧欠。
第二,要算算文明賬。文明是今年國慶黃金周的一個熱詞,從媒體報道來看,文明仍舊是今年國慶黃金周的一個短板,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大街上行人車輛闖紅燈現象屢見不鮮;公園里的游客亂扔垃圾、亂刻亂畫的現象層出不窮;景區景點總有人為了逃票使用假證件,甚至是翻墻而過。不知道有關部門和景區景點在面對游客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的上漲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在社會文明和公民素質上,得分其實并不高。
第三,要算算交通賬。自駕游已經成了近年來旅游經濟中的一個絕對熱點,每年一到國慶黃金周,自駕游就成了一種時尚。當大量的外地汽車涌入一個旅游城市或者是景區景點,而這些地方的交通狀況又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時,由此帶來的混亂是可想而知的。交通擁堵已經成了讓游客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今年黃金周期間,甚至發生了新人因為交通擁堵而錯過了婚禮的事情。這筆交通賬,自然也應該好好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