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綠色天平 拱護苗山侗水
——黔東南州人民法院創新思路護航生態文明建設記略
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基地美景(黔東南州委宣傳部提供) 吳世維攝.
2014年7月8日,黔東南自治州中級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黔東南州環境資源司法保護綠皮書》,從司法角度盤點全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和缺憾,披露破壞森林案件的數據,剖析典型案例,匯報司法護航的打算,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不少好點子。此舉為貴州各中級法院首創,被人譽為“綠色天平的綠色創造”。
切實開展便民利民巡回辦案,寧愿法官多跑腿,只為群眾少跑路
鑄機制之盾 提供專業化呵護
黔東南處處青山綠水,風光綺麗多姿,森林覆蓋率達62.2%,清水江、舞陽河和都柳江是國家“天保工程”重點區域,名列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首選地。
面對近年環保案件上升,環保體制存在障礙的新情況,黔東南州法院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于2013年春組建了環境保護審判庭,抽調精兵強將5名,專門審理與生態保護有關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統一全州執法尺度,探索辦前分析、統一交辦、限時辦結、跟蹤督辦、動態督查等方法,對案件及時處理并提前取證,為生態文明提供專業化護航。
2013年5月,黔東南州電視臺滾動播出一條新聞:湖南農民肖某華,非法收購瀕危野生動物赤腹鷹等22只,被判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一年,并處罰金2萬元。新聞播出當晚,環保庭長陳治安的手機成了熱線,40多名群眾來電稱贊法院并咨詢相關問題。兩天后,一家經營野味,年收入上百萬的餐館悄然關閉,老板小吳說:“再經營野味,哪天我變成肖某華第二就拐了!”
環保法庭成立當年,就全州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案件出臺了指導性意見,直接審結刑案9件,推進了環保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推行生態恢復補償,還為全州環保系統授課,受訓學員80人次。
農民龍某禮等5人向人購買山林,未辦采伐證即砍伐林木1490立方米,被中院二審分別處刑4至6年零6個月,沒收贓款并處罰金,宣判時有上百群眾旁聽,案件還在州電視臺播出,引起極大反響。近兩年來,全州法院加大了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2013年便審結245起,遏制了相關案件上升勢頭。
中國與挪威文化建設的合作項目,全國唯一一個侗族生態博物館——堂安侗寨
抓舉措創新 提供系統化服務
2010年春,劍河縣五岔村農婦潘某英燃燒秸桿引發毀林760畝,損失近百萬元。縣法院法官組織潘與村民組先行調解:潘某英向村民共賠償2000元,并當庭兌現;潘某英要在過火林地重新植樹,驗收合格交付原主。鑒于潘某英能自首并賠償受害人損失,法院對潘從輕處刑6個月。
潘某英出獄后即與丈夫雇請10人,在山上搭起草棚吃住,起早貪黑的植樹。2011年“三八節”,法官們捎上禮品來看望這位勞動婦女,又送上200元慰問金,使她勁頭倍增,在火災洗劫地種滿樹苗,如今已萬木崢嶸翠綠滿眼。她說:我磨破雙手也要造好林子,回報法官好意啊!
以上是黔東南州法院以工作創新推進生態護航中的一例。
近兩年來,全州弘揚劍河 “溫馨司法”辦案方式,通過推行“溫馨式辦案”,讓過失損害生態者找到機會彌補過錯,探索適用非監禁刑,實現了“剛柔相濟”助力生態文明的初衷。
通過推行“拔箭式辦案”即州縣法院就案件透析出的民眾需求、部門服務、政策不配套等缺憾,主動與環保、林業、國土等部門及社團組織加強合作,共商解決辦法。將過去“鋸箭式”就案辦案方式,變為延伸案外功夫,從源頭上夯實環保基礎。兩年來,就多為百姓申報砍伐指標、加強護林隊伍,向林業部門提出司法建議32份;就加強依法行政和宣傳教育,向環保部門提出司法建議11份。產生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推行“解鎖式”辦案即以調解為主,解開案件當事雙方的心結。施秉縣法院對部分涉及林權、環境的民事糾紛案,讓村級組織先行調解,再由法院予以確認。錦屏縣法院對美樂村202戶與扣文公司的山林轉讓糾紛,作好案前案中調解,歷時6個月,終使雙方相互諒解,案結事好。
法官深入實地現場調處林權糾紛
借民間之力 提供鏈條式支撐
黔東南歷史上,各族群眾探索出“榔規”“榔約”方式,并借用寨老、族老等“鄉紳人士”,化解糾紛,構建公序良俗,維護區域安寧,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架構。
黔東南州縣法院在護航生態建設中,借助祖先智慧民俗之力,實現現行法律體系與傳統治理架構有機藕合。榕江縣創立社會法庭,以“黃豆”當選票,每村選出9名寨老組成調解組,林地糾紛調成率達95.3%。村民林某興在林某志一畝山地上種樹,成林后正要砍伐被林某志阻止,經社會法庭幫助達成和解:確認該林地“山權”屬于林某志;樹木各享一半;林某興再“借土養木”十年,期滿砍完樹木將山權交還林某志。
全州法院還吸納民間歌手280名,建起生態文明法制宣傳隊21個,走村串寨宣傳環保法制,將大道理融入山歌中,引導群眾平和對待涉林糾紛,積極投入環保。這些舉措為美麗黔東南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記者 茍敬萍 通訊員 王家良 劉萬能 陳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