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穩健行”專家系列談一】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李平
今年一季度,在外需不振、產能過剩和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明顯下滑。4月份以來,為了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堅持宏觀調控基本方向不變的基礎上,政府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包括定向降準、再貸款支持棚戶區改造、減免中小企業稅費、加快鐵路基礎投資等“微刺激”政策。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實,近期我國經濟企穩跡象明顯,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集體改善,顯示經濟活動不斷擴張、經濟景氣度逐漸上升,國民經濟總體呈現平穩健康的運行態勢。
從需求端來看,在財政支出步伐加快及再貸款等定向貨幣寬松政策支持下,1-5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漸趨穩,其中基建投資增速大幅提升7個百分點至28%,創9個月以來的新高。如圖1所示,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增加以及消費環境不斷的改善,近期消費需求明顯上升,5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5%,比4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外部需求溫和復蘇,新出口訂單指數最近兩月持續回升,6月份回升到50%以上,達到50.3%,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初見成效。就業形勢穩中趨升,6月份我國從業人員指數上升0.4個百分點,達到48.6%,這是今年以來最為明顯的一次上升,尤其以小企業上升最為明顯,升幅達到0.8個百分點,小企業對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作用突出,從業人員指數走勢變化,反映出經濟走勢逐漸趨穩,對就業帶動作用正在逐漸顯現。
圖1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新出口訂單指數變化趨勢
從供應端來看,在積極扶持企業發展的多種優惠政策作用下,企業整體生產經濟形勢穩中向好。5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止跌回升,同比實際增長8.8%,比4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71%,為今年以來的次高。分行業看,41個大類行業中有39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如圖2所示,作為工業生產的重要先行指標,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0%,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高于去年同期0.9個百分點,該指數已連續4個月回升,特別是最近兩月逆季節走勢上揚,新訂單指數上升明顯,說明在政策的推動下企業預期改善,內需短期內好轉,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5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3%,扭轉了此前增速持續下滑態勢,增速比4月上升0.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5.5%,增速較4月份提升1.7個百分點,顯示實體經濟增長疲軟態勢暫時止步。另外,企業效益水平基本穩定。
圖2 2013.06-2014.06期間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變化趨勢圖
從經濟發展動力上看,盡管當前中國經濟與投資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的結構性減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長期經濟增長仍具有較大的潛力。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深化改革的制度紅利有待進一步釋放。新型工業化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需要放松準入,改革創新。新型城鎮化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依然較大。中國的高儲蓄率仍將維持較長時期,這些資金亟需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以便高效、安全地轉化為有效投資,降低資源配置的扭曲。另外,我國擁有完善的工業生產鏈、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相對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這些都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短期內難以具備的,因此對國際制造業依然具有強勁的吸引力。
對于全年的判斷,如果世界經濟復蘇不出現大波折,伴隨我國前期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我國經濟將會出現前低后高、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預測全年 7.5%的增速目標能夠實現,產業結構將繼續優化,2014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將首次突破47%,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預測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18.4%,實際增長1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3.0%,實際增長11.2%;出口增長7.2%,進口增長8.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基本與上年持平,2014年我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預測值見下表1。
[page title= subtitle=]
然而,全球經濟形勢仍存在不確定性,國內面臨“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的壓力,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仍然需要警惕,把注意力從短期的穩增長轉向改革的動力問題,從而保證中國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政策建議如下:
1、強化金融資源的市場化調控和資產負債管理,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改善和優化信貸結構和融資結構,并鼓勵金融有效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中國金融深化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此,一方面要著力創新金融調控方式、完善金融調控機制,強化金融資源的市場化調控和資產負債管理,通過窗口指導、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差別化存貸比、監管費、財政貼息和稅收激勵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在優化增量的同時逐步調整盤活存量,并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特別是加大對“三農”領域、新型城鎮化和保障性住房、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新興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小微企業等領域的定向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改善和優化信貸結構和融資結構,還需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場建設,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價格傳導機制。特別地,要繼續推動金融市場、金融產品、投資者和融資中介多元化發展,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動資本市場結構創新。
2.高度警惕可能集中出現的企業債務違約問題,既要打破剛性兌付,又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當前,要高度警惕中國企業的高債務率和債務違約問題。由于前期產能過剩行業以及房地產企業擴張過快,近幾年企業債務率攀升過快,2014年可能會有更多資不抵債的企業集中出現債務違約問題。要加快經濟主體的市場化建設,打破剛性兌付痼疾,建立真正市場化的風險定價機制,讓投資者自擔風險,通過市場約束道德風險和信貸增長失控問題,發展健康的信貸市場,推動資金流向更優質的資產。通過公開拍賣、公開的第三方介入等方式,建立透明的、市場化的違約處置機制。鑒于中國企業之間通過漫長的信貸鏈條緊密相連,許多債務合同是由第三方擔保的,在決定是否要拯救一家陷入困境的企業時,要把系統性因素作為最主要依據,既要允許正常違約,又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3.推進可持續型的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
如果僅僅依靠宏觀調控的寬松政策,即使可以實現今年穩增長的目標,但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杠桿率會抬得更高,累積的產能過剩和債務問題會更趨嚴重。因此,需要權衡利弊,推動更多有利于穩增長的改革措施,尋求發揮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巨大潛力。利用當前經濟增長下滑的壓力,倒逼各方面的改革加速,以盡快釋放改革帶來的增長紅利。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穩增長有兩大對策:一是創新投融資模式,著力引入長期權益性社會資本,推進可持續型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二是打破壟斷,放松準入,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