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公司與58同城,畫了一張大餅,O2O電商大餅。
騰訊7.36億美元獲得58同城19.9%的股份,消息有些意外。業內人士透露說,此次交易從談判到敲定,速度快。談判到敲定,快的背后,似乎雙方都有些焦慮。
此次投資,騰訊投行化又邁進一步。無論是投資大眾點評,抑或是入股京東,以及此次的58同城,投資本身并非騰訊初衷,卻又是劉熾平不得不做出的艱難選擇——騰訊在為自己錯失電商、搜索、支付市場買單,補課。
從高盛轉投騰訊,作為職業經理人,劉熾平幫助馬化騰悉心經營騰訊帝國,電商、搜索、支付的敗局并不妨礙騰訊成為BAT市值最高的公司——至少目前是如此。當然,盛世之下也有惻隱難去,游戲、社交固然江山旖旎,不過,未來騰訊卻是增長乏力。電商、搜索、支付上騰訊屢戰屢敗,但還要再戰。
騰訊投行化發展,是騰訊不得已為之,也是必然。高盛經驗,讓劉熾平經營騰訊有了路徑依賴。騰訊ECC兵敗如山,與騰訊搜搜的明日黃花,堅定了騰訊高層的判斷——騰訊自己做,是守著大鍋飯的坐以待斃,投資其他公司,雖說是將資源與希望寄托于他人,但好歹能跳出制度樊籠。
與百度的技術儲備,阿里的電商、支付業務相比,騰訊此刻多少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騰訊在資本市場享受的微信紅利,消失在即,騰訊必須在紅利消失之前,換取更多的合作者,捍衛帝國。所以過去兩年,騰訊都以微信入口資源,先后拿下搜狗、大眾點評、京東,以及此次的58同城。
7.36億美元,19.9%的股份,意味著騰訊給58同城估值是36.98億美元。58同城最新財報顯示,業績發展穩固,近期市值也在45億美元左右徘徊。近10億美元的差距,或許也是背后“微信入口”價值的有一次重演。
58同城甘愿接受如此打折的交易,多少有些城下之盟的感覺。接受這個價格,直接原因是58同城的股東急于套現——騰訊公司將向58同城認購A股普通股和B股普通股,共計36,805,000股,58同城將向部分現有股東回購27,603,750股B類普通股。也就是說,騰訊7.36億美元,58同城股東套現近5.52億美元,剩下的只有1.84億美元才能納入58帳中。
股東急于套現,也側面反映出58同城的焦慮——餐飲團購等領域,美團網一騎絕塵,還有同門兄弟大眾點評;至于房產領域,更有安居客、搜房;而招聘方面,也有中華英才、智聯招聘等;即便在分類信息領域,有傳統競爭者,趕集網,58同城與趕集網是難分伯仲。
58同城的焦慮,來自競爭對手。我們不妨比較下,它與趕集網的數據:58同城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它的營收增長103.3%,不過,趕集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業績是去年同比業績的近3倍,同比銷售增幅是58同城的近2倍。因為春節廣告投放策略得勢,趕集網的百度指數已經領先58同城了。
與58同城相比較,趕集網優勢業務是招聘,它的招聘流量領先優勢持續拉大,更在全站流量有追平態勢。業內人士透露,趕集網去年招聘收入增幅達到180%,垂直招聘廠商前程無憂的增速為10%-15%;趕集網今年僅3月份1個月的招聘收入就達到8000萬,今年的招聘營收能達到7-8億元。按照這樣的速度,趕集網有望今年逼平58同城的收入規模。
合作的一方是尋找新營收增長點,彌補O2O短板,另一方則是渴望資源傾斜,捍衛來之不易的短暫領先,焦慮促成了58同城與騰訊公司的此次聯姻。在趕集網、美團、安居客等競爭對手氣勢洶洶壓強之下,急于套現的58同城股東們最終妥協,最終同意這個打8折的盟約。不過,我卻并不看好這次聯姻。
不看好這58同城與騰訊的聯姻,倒不是因為趕集網、安居客等競爭者實力不弱,畢竟O2O市場足夠大,能夠容納趕集網、美團、安居客的上市,而是因為社交網絡對電商效力有限。微信也好,手機QQ也罷,與58同城業務協同性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樂觀——兩個數據說明這一點。
首先是來自IBM的數據:IBM戰略主管杰伊·亨德森2013年11月表示,IBM跟蹤了約800家電商網站的流量和銷售數據,并發現在本周所有電商網站的訪問量中,只有約1%直接來自社交網絡。而在所有訂單中,也只有不到1%來自從社交網絡直接轉向電商網站的消費者。
另一個數據,來自美國知名電商流量分析機構Monetate的報告。它們2014年6月發布的電子商務季度報告顯示,相對搜索流量,社交媒體轉到電商網站的流量持續表現不佳,社交網站流量的平均轉化率為1.08%,落后于搜索(2.27%)與郵件(3.31%)一大段。
國外的數據說服力或許并沒有那么強,我們看看京東與微信的合作吧。
前不久的6·18,京東與騰訊的交易后的首個大促銷被天貓狙擊。京東在6·18之前,準備了幾億紅包,獨享微信朋友圈營銷的資源,不過,根據京東6·18的新聞通稿稱,“6月18日京東下單量同比增長100%,京東手機客戶端、微信、手機QQ入口全線發力,6月18日全天來自移動端的下單量占總體比例約為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移動電商占了25%,不過,按照此前京東第一季度的財報稱,第一季度京東移動下單量占比18%——即便我們假設,京東自有的手機客戶端下單量沒有增長,微信、手機QQ給京東帶來的增長不過是7%(25%-18%)。
微信不是萬能的,至少在電商、支付領域,它依舊沒能證明自己。當然,這并不妨礙,騰訊公司與58同城股東們的利益媾和,它們一起畫了一張很大的餅,只是,這張O2O電商大餅,我并不看好。
畫的餅始終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