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氣十條”之后,我國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即將全面實施。記者了解到,這項總投資預計超過萬億元的計劃草案已報請國務院審議,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盛宴即將開啟。
水治理迫在眉睫
國內水污染非一朝一夕,隨著各類污染事件的頻出,也似乎走到了不得不監管的地步。
“全國水環境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涉及飲水安全的水環境突發事件數量依然不少,這幾年每年都有十幾起,今年前5個月又發生5起。”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當前,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寬松,導致‘達標’排放污水,水體水質不斷惡化。”
“由于排放標準過低,大量經傳統污水處理技術處理后一級A標準或一級B標準污水均為劣Ⅴ類水,這種水質排放到幾無自凈能力的環境中,導致水體不但沒有得到修復,反而遭到了污染,于是就出現了‘越治越臟’。”碧水源經理戴日成認為。
環保部門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十大水系、62個主要湖泊分別有31%和39%的淡水水質達不到飲用水要求,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生產和生活。李干杰透露,制定“水十條”的思路主要一方面是抓好飲用水水源地等水質比較好的水體水質保障,保證水質不下降、不退化;另一方面是針對已經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尤其是影響群眾多、公眾關注度高的黑臭水體,下決心治理好,大幅減少甚至消滅掉。
以削減總量為綱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速,廢水排放總量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廢水污染源主要分為工業源、農業源、城鎮生活源,以及少量的集中式污染設施排放源,其中城鎮生活源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是我國廢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環保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鎮污水排放量占廢水排放總量比例逐年提升,從2001年的53.2%上升至2012年的67.6%。2001-2012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年均增量的92.2%。
在三種廢水污染源中,工業廢水特點是排放數量及污染物含量相對小,但污染物種類多、治理難度大,引起水環境發生質化污染;農村污水特點是排放數量絕對大,但截至2010年,全國范圍內農村污水處理覆蓋率不及10%,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工業廢水、農村污水相比,城鎮污水的特點是排放量及污染物含量絕對大,但污染物種類少、治理難度低、治理工藝相對成熟、城鎮污水處理覆蓋率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對水環境的影響屬量化污染。
環保部副部長翟青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水污染防治存在三個問題:地下水污染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一些河流,特別是農村,或者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河溝、河岔的污染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在水環境的管理上還有很多不足。
環保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約2400萬噸,氨氮排放量約245萬噸。“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翟青在前述發布會上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也告訴記者,我國水環境的COD(化學需氧量)承載力為740.9萬噸,但全國第一次污染源調查發現,COD實際排放量為3028.96萬噸,超出環境容量四倍多。環保部測算,這些總量必須要削減30%-50%,我國的水環境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企業積極布局
環保部透露,“水十條”總投資預計超過2萬億元。中信證券分析預測,“水十條”出臺后,近年來已逐步開始的市政污水提標改造將得到進一步強化。若僅考慮重點地區污水廠在3年內完成改造、單位投資按“十二五”規劃中平均約525元/噸進行估算,則年投資需求或達108億元。
“水十條”出臺后,水務設備行業也將面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以排污泵為例,水泵行業預計未來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記者了解到,今年浙江省啟動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2014年就安排了125個項目,總投資額4680億元,其中當年計劃完成投資要超過650億元,對排污泵需求巨大。
中信證券分析預測,“水十條”出臺后,污泥處理、再生水利用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處理等細分領域將進入快速成長期。水務企業桑德集團旗下包括桑德環境、桑德國際兩家上市企業。該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日前表示:“目前提升空間很大,投資規模將達數千億元。”文一波稱,小城鎮將成為污水處理的重要市場,包括完善和新建管網、新增污水處理設施以及對不達標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和分散性污水處理設施,使所有的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實現污水處理能力達到85%左右,重點鎮達到75%左右。預計桑德環境業務銷售收入可以達到100億元左右,提前一年實現原定目標。他預計,從目前業務情況來看,明年該集團環境業務將實現130億-150億元的營收。
記者從亞洲開發銀行了解到,中國政府即將出臺的“水十條”也引起了國際財團的高度關注,一些外資企業和財團已開始介入中國水質提標。去年底,亞行與北控水務集團在京宣布,共同在中國推廣開發高標準的污水處理項目,以使處理后的污水可以作為一種新水源在工業冷卻和城市環境等方面被再生利用。預計到2019年,該項目每年達標處理的污水將達到6億噸,這些污水將被用于工業冷卻和城市景觀灌溉。
與此同時,將加快重污染水體綜合整治、飲用水微量有毒物質處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控、水生態目標管理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屆時,節水技術改造和節水產品、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高效技術都將受益。此外,我國還將推動生產和污染防治設備的升級改造,篩選一批技術先進、穩定有效、經濟適用的環保裝備,以補貼用戶、采購服務等方式開展村鎮村頭污水處理技術、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行業清潔生產與資源化技術、畜禽清潔養殖與污染防治技術、水產健康養殖等關鍵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