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美國電視大獎——艾美獎落幕,讓我們看到了美劇和國產劇之間的巨大差異。作為電視劇生產大國,我們需要反思——
質與量:國產劇量大精品少
美國是世界電視業的“超級大國”,據說出品世界上75%的電視節目,娛樂節目已成為僅次于飛機的第二大出口產品,其中電視劇所占比重最高。美劇每年都會出不少精品,《歡樂合唱團》就是其中一例。
以該劇為例,它不僅講述校園里的奮斗故事,還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如學生媽媽、自閉歌手、同性之愛等,不但吸引了美國觀眾,也讓中國觀眾大開眼界——原來電視劇可以做得這么精致、完美。
而我國的電視劇,產量并不低, 2009年獲得發行許可的國產電視劇402部12910集,數量自2005年連年攀升之后首次出現回落,比2008年減少100部1588集。不過,產量雖高,質量卻不能保證,每月有一部精品劇都難。
題材偏好:老婆孩子熱炕頭
中美兩國的熱播劇截然不同。從類型上說,美劇經常拍探案劇、法律劇、醫務劇、科幻劇、肥皂劇和喜劇等,而我國多是拍攝都市生活劇和歷史劇。歷史劇中更多的是翻拍,原創題材缺乏。都市生活劇方面,婆媳關系、夫妻關系長“熱”不衰。
偏好的不同與彼此的國情緊密相關,中國觀眾平日里最愁的是房租、房貸,住進房子后又面臨同一屋檐下的婆媳關系等家庭關系……因此,一面解決著自家的事,一面看著“別人家的煩惱”,都市生活劇從而熱播,如《蝸居》、《老牛家的戰爭》等,永遠都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美劇的豐富類型也是多年來形成的,社會環境便于法律劇自由發揮,醫務劇顯示了富裕的美國人對生命的重視,科幻劇則是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體現……相對來說,國產劇的類型有些單一了。
制作成本:國產劇投資畸形
高質量的電視劇,需要投資做基礎。在數碼時代的今天,美國的電視劇依舊用膠片拍攝。普通美劇每集45分鐘左右的平均預算約為兩三百萬美元,大制作可以高達每集千萬美元,迷你劇《太平洋戰爭》的總投資就有2億多美元。但是,大部分電視劇演員的片酬并不高,演員片酬在制作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大量投資都會用在劇本和制作上。電視劇只是一個跳板,演員的收益是成名后的廣告報酬和片約。
而我國的電視劇平均投資在3000萬元。即使是新《三國》這樣的大劇,總投資也就1.6億元,每集成本不到200萬元。而目前國內一線明星最高已報出30萬元一集的要價。由于演員片酬高得離譜,制片方不得不將服裝、道具、化妝在內的各項支出一再壓縮,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電視劇的制作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