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南曉文
初春時節,在柞水縣紅巖寺鎮躍進村木耳種植基地,工人正在平整土地、清除雜草、消毒、檢修大棚及噴淋設備,一派忙碌的景象。
紅巖寺鎮地處秦嶺深處,是柞水縣最高寒偏遠鎮之一。這里林木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無工廠、無污染,境內出產的木耳質量好、品相佳、營養豐富,是名副其實的純天然綠色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費者青睞。
近年來,紅巖寺鎮立足本地條件,發揮生態優勢,優化農業結構,制定《木耳產業發展扶貧辦法》《木耳產業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采取“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的發展模式,將全鎮有發展能力的農戶吸納到木耳產業鏈上,打造“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和鄉村振興支柱產業,建立木耳實驗種植科研基地,不斷提高木耳品質,更新木耳品種,規范延伸產業鏈條,鼓勵農民和企業積極參與木耳產業發展,為發展木耳的經濟合作社和種植戶購買商業保險,保底木耳出售價格,低于保底價由保險公司快速理賠,給種植戶吃上了“定心丸”。
2022年,包扶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幫大沙河村新建木耳大棚81棟1.6萬平方米,發展木耳119萬袋,收入100多萬元,吸納60多名勞動力在木耳基地務工,人均增收5000多元,種植戶戶均收入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大家對木耳種植越來越有信心。
大沙河村黨支部書記伍淑庭表示,村上今年計劃發展木耳150萬袋,吸納100多名留守勞動力在木耳基地務工,力爭種植戶戶均收入5萬元以上,把大沙河村打造成木耳產業“十強村”。
今年49歲的徐良君種植木耳多年,以前主要發展柞樹木耳,產量低、收入少,在鎮上的扶持下,種植面積如滾雪球般逐年遞增,去年租用村集體經濟大棚20個,種植吊袋木耳23萬袋,2022年收獲干木耳12噸、收入72萬元。每到木耳采收季節,徐良君都要組織20多名留守婦女在大棚里采摘木耳,時間持續6個月,人均月收入2800元。
杜仕鋒流轉村集體經濟土地14畝,發展地栽木耳12萬袋,純收入13萬元;脫貧戶蔡克成種植木耳14萬袋,純利潤13.9萬元;程修斌種植木耳13.5萬袋,純收入12.8萬元……現在,紅巖寺鎮形成規模種植、規范管理,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種植大戶已有20多戶,小木耳已成為高寒偏遠山區村民增收致富的穩定產業。
為加強木耳種植人員技能培訓,切實把小木耳做成富民增收的大產業,紅巖寺鎮積極從高校畢業生中招聘木耳技術人才,聯合當地“土專家”“田秀才”為村(社區)培訓木耳技術人才,他們深入農家院落、田間地頭指導種植戶木耳栽培和基地管理,為木耳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保障。同時,鎮上健全聯村領導包抓責任制,實行木耳種植銷售“一把手”制度,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抓實抓細種植、銷售等工作,全方位推進木耳產業規模化、精細化、信息化發展。
據了解,2022年全鎮10個村(社區)發展木耳230萬袋,出產成品木耳9.5萬噸,收入577萬元,帶動脫貧戶273戶406人增收。通過“借袋還耳”種植地栽木耳52萬袋,戶均實現收入2萬元,“借棚還耳”種植吊袋木耳189萬袋,戶均增收5萬元,種植戶的辛勤付出換回了真金白銀,小木耳切切實實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紅巖寺鎮黨委書記李茜說,紅巖寺鎮下一步將推廣“小庭院”種植,拓寬木耳種植方式,盤活農戶土地利用率,激發留守老人和婦女的經濟創造力,積極動員群眾發展庭院經濟,鼓勵群眾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地發展地栽木耳,做強做優木耳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