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劉桃李
熬制
售賣
豆腐干定型后“剝干子”
立冬過后,記者來到商州區牧護關鎮秦嶺鋪村,只見陣陣熱氣不時從一座座制作地道黑龍口豆腐干的作坊冒出,隨之飄來陣陣豆香氣。
當記者來到惠民豆腐坊時,只見屋里擺放著磨漿機、大鍋、案板等物品,一個靠窗的角落里,村民張娥和兒媳婦張莉娜正麻利地把煮沸的豆漿點好鹵,嫻熟地包出一個個大小相似的雛形,有條不紊地制作豆腐干。
“我們全家齊上陣,一天能做200斤豆子左右,從開始選豆子泡到鹵好,要連續干6個小時。”張娥說。
這些正在制作的豆腐干第二天就可以售賣,有些送往商洛市區幾家店鋪,有些是外地客商預定的,有些留著賣給過路的旅客,基本上都是按量按需準備。
“有個渭南客商一周來一次,每次都批發2000多片豆腐干回去賣。”張莉娜一邊忙一邊說。
惠民豆腐坊賣的都是新鮮豆腐干,主要根據不同的需求控制豆腐干的老嫩程度,進行最傳統的線下售賣,不用真空包裝網絡發貨。“像西安人普遍愛吃嫩些的豆腐干,我們發往那邊的就鹵得次數少,咱這兒的人愛吃硬一點的,就多鹵幾遍,這樣能滿足不同顧客的要求。”張娥說。
黑龍口街道上,數家店鋪門口都放置著木架,上面整齊擺放著做好的黑龍口豆腐干,它們呈手掌般大小、圓角方形,小巧精致。
“我這店從40多年前開業,就一直賣著豆腐干。街道上主要經營吃食的店和我們一樣,基本都賣著豆腐干。”商戶胡芳說。
牧護關鎮位于秦嶺深處,有著營養豐富的高山大豆和富含礦物質的巖縫山泉,依托這些自然資源,一代代勤勞的老黑龍口人用積累的傳統秘方加工改良,制成了耐嚼有味、口感獨特的黑龍口豆腐干,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我們這兒的豆腐干好,主要是本地水好,之前有外地人來學習了制作技藝,然后回去后做,但是味道怎么也不對,還專程跑來拉水了。”胡芳笑著說。
秦嶺鋪村村委會主任易中印說:“我們這里基本上是家里幾輩人都在做豆腐干,屬于傳承下來的老手藝了,我家四輩人都在做豆腐干。”
據了解,已經合并到牧護關鎮的原黑龍口鎮地處312國道和101省道交匯點,是聯系商洛、西安和渭南的交通要道,區位優勢明顯。當地人就抓住這個商機,把豆腐干賣給過路的旅客和司機,他們不僅自己吃,還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品嘗,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黑龍口豆腐干就成了一張響亮的名片,豆制品漸漸成了當地人發家致富的主導產業。
“這地方光我村上,最多時就有三四十家豆腐坊,每天能發30多筐貨,一筐150片左右,量太大了,本地豆子不夠用,基本上每家一年都要從東北、河南等地拉10噸以上的優質大豆。”易中印說。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去年水毀道路影響,黑龍口街道過路的客流量大減,賣豆腐干的店鋪、做豆腐干的人也減少了很多。“之前那邊街道最多時開了6家店,現在剩兩家了,我原來一年最多時要用近30噸豆子呢,現在一半都用不到了。”黑龍口街道的商戶尋寬盈皺著眉頭說。
據介紹,制作黑龍口豆腐干要經過選料、泡豆、磨漿、濾渣、煮沸、點鹵、裝袋成型、擠壓定型、鹵制、晾曬等10個步驟,生產過程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每天制作豆腐干時需要凌晨兩三點起床,一直忙到天亮,基本上除了過年幾天時間,三百六十天幾乎不休息,十分辛苦,因此做黑龍口豆腐干的手藝人大都是中老年人,少了后繼力量,這也是豆腐坊減少的一個原因。
“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我兒子他們那些年輕人嫌麻煩,就逢年過節回來幫幾天,其他時間都在外面,不想在老家做豆腐干了。”胡芳無奈地說。
酒好也要勤吆喝,生意變冷清加之年輕人的排斥,使得黑龍口豆腐干這一傳統手藝陷入了目前的尷尬境地,但胡芳對此卻很樂觀,“我婆婆她們那代人靠三寸金蓮勤勞制作了一輩子豆腐干,對我們這輩人影響很大。我們也做了半輩子了,隨著村子發展得更好,以后孩子們肯定也會像我們一樣,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