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 鑫 王孝竹
①
②
③
④
⑦
⑤
深秋時節,蔚藍的天空下,商州區牧護關鎮泉源村一片綠油油的冬瓜地映入眼簾,一個個大冬瓜整齊有序地排列在地上,在秋日的陽光下顯得十分搶眼,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頭。這是陜西綠賽農業有限公司今年的豐收果實,也是來年持續發展產
業的希望。
今年38歲的胡小剛是陜西綠賽農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010年他跟隨叔父在西安市從事冬瓜收購、批發生意。十幾年間,胡小剛跑遍了全國各地的冬瓜種植基地,對冬瓜的收購、批發、種植都了然于心。2020年,胡小剛與幾個朋友合資在吉林省流轉土地發展冬瓜,當年成果頗豐,這讓胡小剛萌生了回鄉建立冬瓜產業基地的想法。
胡小剛是牧護關鎮小商塬村人,他與朋友先后在牧護關鎮的多個村子采集土壤樣本讓專家進行檢測,最終確定在泉源村發展冬瓜產業。今年年初,胡小剛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泉源村流轉土地50畝發展“綠優抗病”冬瓜品種。4月,胡小剛帶人下地播種育苗。5月,胡小剛下地手把手教村民對冬瓜移栽。到了搭架的時候,胡小剛從村里雇了70多名村民在地里幫忙。胡小剛深知發展產業不能單打獨斗,他專門對幾名村民進行培訓,教他們熟悉冬瓜的種植方法。8月下旬至9月,冬瓜進入成熟季。今年,冬瓜喜獲豐收,畝產可達1萬公斤,凈收入6000元左右。
種植這么大面積的冬瓜,在泉源村乃至周邊幾個村子都不曾有過。如今看著地里種出了碩大的冬瓜,村民們也對種植冬瓜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也是胡小剛的目的。胡小剛說,他看著村里的人一直待在這大秦嶺山中,即便一些人趁著年輕能夠在外打拼幾年,但年紀大了還是回來種地,也沒有多少收入。在農村能出人頭地的只是少數,能夠在家門口掙錢、發展產業才是鄉村發展的長久之計。他收購冬瓜這么多年,在全國各地都有固定的買家,還有自己的運輸鏈且成本低,只要冬瓜能種出來,他就能運出去,銷售不成問題。
胡小剛計劃用3年時間將泉源村的冬瓜種植面積擴大至300畝,讓村民也加入種植行列,由他免費提供種子,并給予村民全程技術支撐。待冬瓜成熟后,他幫助村民銷售。胡小剛說:“冬瓜種植時間短、產量高,只要我們的冬瓜種植形成規模,可以很快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不想種植的村民也能通過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就拿我們今年種植的50畝冬瓜來說,日常打理就需要十幾個人,每人年收入2萬多元不成問題。到了搭架、拆架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七八十人,每人平均一天能收入100多元。”
胡小剛的冬瓜種植在村民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種子,來年擴大產業規模持續增收致富的日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