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義
如今的下趙塬
在商州區楊峪河鎮下趙塬社區的一面依山傍水的坡地上,有一塊普普通通的墓地,長眠著原商縣楊峪河公社下趙塬大隊黨支部書記楊再平。墳頭的墓志銘上寫道:“楊再平,生于1931年古歷三月,終于2003年四月,當村支書40年,曾任中共陜西省委候補委員、商縣縣委委員。”
每年清明前回鄉祭祖,我都會來到老支書墳前,向他敬一炷香,然后坐在墳旁,回想老人輝煌的一生。依稀間,看見他正背著一塊大石頭,彎著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動,汗水珠子一滴一滴砸在地上,仿佛整個山坡都在跟著他一起粗重地喘氣:“吭哧,吭哧,吭哧!”
這是記憶中老支書扛石頭修水庫的一幕。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陜南降雨量少,年年干旱,人畜飲水困難,田地龜裂,糧食畝產只有一二百公斤。1969年春,老支書來到我家,與在家養病的叔父趙遵道謀劃,要在趙溝建一個大水庫,解決人畜飲水和田地灌溉問題。叔父是縣水利局的技術員,就和村上的“能人”趙新來共同設計了水庫和灌溉水渠工程。把工程圖紙交給老支書時,他高興得像個孩子,又蹦又跳地說:“這下下趙塬不缺水了。”叔父問:“這么大的工程,預算30萬元,錢從哪兒來?”老支書回答:“不怕,只花水泥、鋼筋錢,石頭從山上炸,全村勞力上,再到縣上爭取一點水利專款。”為此,大隊成立了“水利工程指揮部”,他當總指揮。那時村上沒有機動車輛,又不通路,建水庫、砌水渠所用石頭全靠人力從山上運下來。老支書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總是身先士卒,揀最大的石頭扛,50多公多斤重的石頭壓得他氣喘吁吁。就這樣,全村人干了兩冬兩春,硬是把一個庫容2000立方米的水庫和3條5公里的灌溉水渠建成了。開閘放水那天,村上敲鑼打鼓放鞭炮,全村人跑到水渠上慶祝,水在渠中流,人在渠上跳。老支書跳下水渠,捧起一掬水喝到嘴里,感嘆道:“這水真甜啊!”從此,下趙塬村300畝坡塬地畝產從一二百公斤增長到三四百公斤。
下趙源村前的南秦河,是丹江的支流。由于河床較高,緊靠河邊的300畝土地成為常年浸水的下濕地,每年只能種一料水稻。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大隊黨支部組織群眾開展了“一料”變“兩料”的下濕地治理。1971年,全大隊的勞力在村前下濕地展開了筑石渠排水的大會戰。到了冬季,數九寒天冰封地凍,老支書和大隊長劉慶順、支委張思常帶領黨員干部率先跳到刺骨的水里筑渠。經過一年的苦戰,修筑排水石渠2000米,使300畝只收一料莊稼的下濕地變成了收兩料莊稼的豐產田,畝產達到750公斤左右。
商洛地處秦嶺北麓,素稱“八山一水一分田”。下趙塬大隊當時853口人、600畝土地,人均只有7分地,其中300多畝是土薄石多的掛坡地,年畝產只有三四百公斤。那時農民土里刨食,與土地相依為命,老支書便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學大寨修梯田。從1972年開始,全大隊400多名男女勞力齊上陣,5個生產隊分布在東塬、西塬和田塬3個塬上,兩頭不見天,中間一頓飯,晚上還挑燈夜戰,工地上紅旗招展,鋤頭揮舞,全村人齊心協力,干得熱火朝天,有20對年輕人在工地上舉行了婚禮。經過7年冬春會戰,180畝斜坡地變成了平展展的水平梯田,還新修梯田100多畝。加上灌溉渠的開通,下趙塬700多畝土地畝產開始過“黃河”、跨“長江”。
水庫、灌溉渠的建成,下濕地及斜坡地的治理改造,加上新修的近200畝梯田、河灘地,改善了下趙塬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畝產平均達到650公斤以上,不僅解決了全村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每年上繳公購糧十幾萬斤,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從此,下趙塬成為商洛地區的一面旗幟,各縣紛紛前來考察學習,縣上還為村上獎勵了“東方紅”牌拖拉機一臺。
“前塬是糧倉,后坡是銀行。”這是老支書的一句口頭禪。農業基本條件改善之后,大隊黨支部又召開群眾大會,老支書在會上講,村上有上萬畝荒山,常年水土流失,沖毀山下的土地。我們要在山上植樹造林建林場,保持水土,把荒山變為致富的“搖錢樹”。由此,一場治坡造林的戰役又打響了。村上購買了樹種、樹苗,發動所有人上山種樹,挖育林坑,種上了上萬畝刺槐、松樹,栽種了各種果樹和花椒苗,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經濟林果園。幾年后,村后山上綠樹成蔭,果園核桃、桃子、蘋果、鴨梨、花椒果實累累。緊接著,村上又發展鄉鎮企業,先后辦了磚瓦廠、醋廠、養豬場、草簾廠,集體經濟年收入數萬元,購買了6臺小型拖拉機發展生產。
要致富,先修路。下趙塬大隊5個生產隊200多戶村民分布在東塬、西塬、田塬3個塬上,戶與戶、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沒有像樣的道路。每逢雨天,道路泥濘,腳踩到地上拔不出來,群眾生產、生活十分不便。于是,一項整治村路的工程又開始實施,經過兩個春夏奮戰,修通了3條8公里長的雙車道通村公路,貫通了6公里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的人車通道。
為了擴大水庫容量并解決村上人畜飲水質量問題,1975年大隊黨支部又組建50多名勞力的基建隊,修建環山渠引水入庫,建起了兩口大機井和3個人畜飲水蓄水池,讓村民喝上了甘甜的山泉水,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困難。
老支書善于學習。他雖然只有初小文化,卻懷著對黨的忠心和對群眾的赤誠,刻苦鉆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全民學習毛主席著作,大隊干部大都會背幾段毛主席語錄,甚至還能背誦“老三篇”。老支書的政治學習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刻苦鉆研毛主席著作的精髓。我高中畢業返鄉后,他常對我說:“學習毛主席的著作,要用心學,不要口學。”他尤其對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系》4篇哲學著作理解得非常深刻,緊密結合村上脫貧致富、經濟發展的實際,理出了好多觀點,比如“窮的根源”“脫貧的內因與外因”“以糧為綱與多種經營”“國與家的關系”等,把村上的黨員干部、返鄉知青召集起來作學習輔導。他對黨員干部提出要求:“要用入黨誓詞嚴格要求自己,先群眾后自己,做到大公無私;要用哲學的觀點、辯證的思維決策工作,化解矛盾;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為此,下趙塬大隊學哲學出了名。記得有一次,縣委請老支書到縣委大禮堂給干部輔導《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他撕開一個羊群煙盒,上面寫了3行字,卻滔滔不絕地講了3個小時。他運用毛主席哲學觀點指導村上工作實踐的精彩演講,使臺下上千名干部驚詫不已,獲得了數十次熱烈的掌聲。演講后,新聞報道的標題是《下趙塬出了個農民哲學家》。老支書還曾在全省縣委書記、縣長大會上作學哲學改變窮山惡水的報告,并多次在地、縣大會上演講。
老支書心系群眾,關心群眾疾苦。他從1950年開始擔任大隊支書。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下趙塬由于自然條件差,是全公社有名的貧困村。村上誰家揭不開鍋了,哪家孩子上學交不起學費了,哪個群眾得了大病,他都見微知著,及時上門救助。一個貧困戶的危房快要倒了,他及時騰出大隊辦公室讓其居住,并籌措資金組織干部群眾幫助其建起了新房。六十年代初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村上有幾戶群眾春季出門逃荒要飯,他跑到鄉上、縣上爭取到了幾百公斤救濟糧分給這幾戶群眾。個別群眾有意見,要求平均分配,老支書臉一變說:“你若也拄著棍棍要飯,我就給你分。”
1970年汛期,山洪暴發,南秦河河水猛漲,3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從北坡放牛回家時被洪水堵在河中,抱著一棵大樹被洪水沖了2000多米。老支書聞訊后,立即組織全村精壯勞力前去營救。由于河水湍急,幾次救助都未成功,老支書立即聯系縣中隊前來救援,有人拽了他的衣角悄悄地說:“不敢吧?這3個娃家里成分高,你動用部隊,有人會說你階級陣線不清,會影響你的。”老支書躁了:“影響我啥?這是3條命,共產黨員咋能見死不救?”數十分鐘后,縣中隊的救援人員到了,中隊戰士與趙灣村會水能手李連升一起將3個孩子救上岸來,孩子的家長感動得泣不成聲,跪在地上大喊:“共產黨好,共產黨救了我娃的命。”
老支書廉潔奉公,當村支書40年,從不占村上一分錢的便宜。到了1976年,他一家9口人還擠在祖宅的幾間土坯房里。那年9月份,他外出開會期間突發一場暴雨,把房子的后墻沖倒了,駐隊工作組組長崔吉厚(后任地委農工部部長)和副支書趙浩民立即安排民兵連搭建帳篷,把一家人搬了出來,并申請宅基地,準備為他建新房。老支書回來一看說:“村上還有幾戶危房,怎么急著給我建房?新莊基地批了沒有?批了先讓給群眾,我明年再說。”崔吉厚說:“這是組織的決定,其他幾戶危房也要搬,新房也要建。”群眾聽說要給楊支書建新房,自發投料投工前來幫忙。幾個月后,老支書一家和其他幾個危房貧困戶都搬進了新房。
老支書是村干部的楷模。1974年,省委在渭南地區大荔縣召開會議,學習推廣雷北大隊經驗。下趙塬大隊由駐隊工作組組長孔令書(后任縣政協主席)帶隊,支書楊再平、大隊長劉慶順、副支書趙浩民參加。會議期間,老支書突發重病,鼻子大出血,昏迷不醒,住進了大荔縣醫院,醫院發了病危通知書。經過4天搶救蘇醒后,他睜開眼睛對劉慶順和趙浩民說:“慶順、浩民,我可能不行了。我死后,你倆把我埋在后坡的高處,我看著你倆帶領全村人把下趙塬建設好。”慶順和浩民泣不成聲:“楊支書你不能走,下趙塬800多口子人離不開你。”好在省委及時安排,送他到西安的醫院治療,他才撿回了一條命。后來浩民對我說:“楊支書上有老母,下有6個兒女,覺得自己不行了,只字不提家事,交代我倆把下趙塬建設好,真是大公無私啊!”
1976年,又一場暴雨降臨。南秦河洪水暴漲,新修的河堤一處塌陷,河堤后是全村人剛修好的100多畝河灘地,緊挨著的是203省道。為了保護集體和國家財產,老支書組織全大隊精壯勞力上河堤抗洪搶險,村民紛紛拿上自家的木料、麻袋,打樁、裝沙袋堵水。一個浪頭打來,木樁、沙袋全被沖走了,人們紛紛后退。老支書大喊一聲:“共產黨員干部跟我上!”第一個跳到塌陷處,十幾個黨員、干部跟著跳了下去,用身體組成一堵人墻,擋住了肆虐的洪水。群眾及時趕上來打樁、扔沙袋,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河堤。這個動人的場面我終生難忘,恢復高考參加考試時,作文的命題是《記一件難忘的事》,我就記敘了這次防洪搶險的故事,沒想到竟得了高分,奠定了我被錄取的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農村實行土地改革,老支書積極響應,下趙塬村在全鄉率先實現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央“八七”扶貧攻堅會議之后,他又帶領群眾發展鄉鎮企業,抓工興商,脫貧致富,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農村改革先進黨支部。我參加工作后,經常回家看望老支書,他總是津津樂道:“現在政策好了,可以放開手腳干了。”并多次向我描述下趙塬村的發展前景。
老支書從1950年擔任下趙塬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上干部群眾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成立了初級社、高級社又加入人民公社。1972年至1980年擔任楊峪河公社不脫產的黨委副書記;1976年至1979年任中共陜西省委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省委候補委員;1980年至1983年任中共商縣縣委委員。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數十次被省、地、縣、鎮黨委和政府表彰為模范黨支部、先進村委會,他個人也多次受到省委及各級黨委、政府的表彰獎勵。他用自己的一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帶領群眾戰天斗地、脫貧致富,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義務,為黨旗增光添彩,為群眾操盡了心。這就是一個農村基層干部的人生軌跡,何其輝煌!
1991年,年滿60歲的楊再平不再擔任村支書,但他人老心不老,把年輕干部扶上馬送一程,繼續為村上的發展出謀獻策,又一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2年4月25日,73歲的老支書因患癌癥與世長辭,入葬那天,全村人趕來送別這位為村上操勞一生的老人。晚輩穿著孝衣,同輩撒著紙錢,送靈的嗩吶聲在南秦川上空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