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宏
“咕咕、咕咕咕……”臨近中秋,蔡發啟老人心中美滋滋的,他提著一竹籠鮮草,一邊撒草一邊嘟起嘴唇叫著,待在棚里的黑遙雞撲棱著翅膀奔跑出來,一擁而上圍著青草爭相吃起來。
今年79歲的蔡發啟是山陽縣高壩店鎮蘆垣溝村三組脫貧戶,老伴腿腳不便,兒子在唐山市工地摔壞了肋骨,后來兒子離婚后兒媳婦帶著孫女離家出走。與老伴相依為命的蔡發啟,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養了30只黑遙雞。
“我每天早上出去尋野草,變著花樣喂雞,現在都養了快兩個月,馬上就能賣啦,這茬雞掙1000元么麻嗒。”蔡發啟說。
像蔡發啟一樣的留守弱勞動力,通過政府引導,利用房前屋后閑置空地發展養殖實現居家增收,只是山陽縣積極實施以“庭院經濟”為主的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小商貿、小田園“五小”經濟的一個縮影。
筆者在蘆垣溝村看到,水泥路旁的農家院子,圍起了2米高綠色鐵網,網子內一個灰色的鐵皮雞舍安放在院墻拐角。有的群眾為了給雞舍降溫,上面還搭起了一個棚子。每家每戶7月中旬認領的30只青年雞,在圍網內相互追逐。
“我們村433戶1611人,以種植、養殖為主導產業,人均純收入1.14萬元,集體經濟積累34萬元。目前,全村發展連翹種植1000畝,養殖黑遙雞和傳統土雞2000多只。”蘆垣溝村黨支部書記方建平說。
今年以來,山陽縣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要求,不斷強化產業幫扶力度,扶持農村剩余勞動力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方建平介紹,蘆垣溝村在省林業廳的幫扶下,成立了山陽縣大山里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林下養殖、庭院養殖。目前,全村26戶群眾庭院養雞780只,合作社依托集體經濟在12畝紅油香椿基地規模養雞1050只。
“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合同,由合作社墊付每只雞30元成本,并負責提供網子、雞舍和技術指導,農戶進行庭院示范養殖,成年雞出欄時,合作社按100元每只保底價收購,扣除30元成本,其余利潤歸農戶所有。”省林業廳駐蘆垣溝村第一書記陳煜蒙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作了介紹。
經營主體聯農帶農,降低了農戶養殖風險,激發了群眾庭院養殖的積極性。
“我是黨員,我帶頭養殖,群眾就放心了,都爭著申請雞籠要養雞。”對于政府為群眾辦的實事好事,65歲的老支書詹盼來更有信心。“這茬肉雞賣了后,我準備再上一茬放養母雞,一只雞每月產20顆土雞蛋,就可以收入30元。在院子養50只,每月純利潤在1200元左右。”詹盼來說。
好山好水好生態,養雞養出致富經。陳煜蒙說:“蘆垣溝村森林植被豐厚,空氣質量良好,坡地多平地少,特別適宜香椿生長,工作隊已經與加工企業達成包銷合同意向,并注冊了商標,計劃明年擴大紅油香椿種植面積,實施林下立體養殖,帶動更多的群眾通過養殖生態雞實現增收。”
“按照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高壩店鎮以‘五小’經濟為突破口,量體裁衣為農戶規劃產業,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打好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山陽縣高壩店鎮黨委書記董善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