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設備電源適配器生產線
和豐陽光食用菌加工生產線
陜西和豐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前三季度,山陽縣生產總值增長9.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1.11億元,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73.7億元,增長10%,增加值增長9.2%;
2014年至2020年,重點項目建設連續7年位居全市前三名,其中4年位居全市第一名;
2021年,全省凝心聚力開局起步暨重大項目建設開工會議市級分會在山陽啟動;雷博、德潤康兩個項目接受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視頻觀摩……
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曬出了山陽縣前三季度的輝煌業績,也記錄了干部群眾的建設足跡。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山陽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特別是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四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在積極推進“一都四區”戰略部署的基礎上,提出了“打造‘一都四區’示范縣和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五好山陽’”奮斗目標,為山陽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脫穎而出續寫了新篇章。
因地制宜 精心繪制興業富民發展新藍圖
山陽地處秦嶺腹地,山大溝深,立地條件較差,一代一代傳承著農耕生產,靠天吃飯的歷史由來已久。
如何讓農業綠色化?怎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現代工業?山陽縣委、縣政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謀遠慮,因地制宜繪制縣域經濟發展新藍圖。
山陽縣按照“縣域發展抓工業、工業發展抓園區”的思路,加快園區建設,優化產業布局,狠抓精準招商,強化服務保障,促使工業經濟邁上有園區承載、有骨干企業支撐、有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軌道。
思路明確,目標已定,項目謀劃緊鑼密鼓。山陽縣緊跟政策導向,落實新發展理念,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精深謀劃發展前景好的產業項目,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區域化布局、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項目化支撐”。
為此,山陽縣圍繞構建健康醫藥、新材料、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生態旅游、建筑勞務業“七大產業集群”,謀劃了肝素鈉注射液、五洲金屬釩擴能技改和釩液流電池、健康養生食品產業園、抽水蓄能電站、光學鍍膜及3D柔性可折疊玻璃蓋板、秦嶺“翠峰峽”景區開發等產業項目342個,聚力打造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國家現代材料產業基地、秦嶺綠色食品產業基地、陜南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旅游度假區。
在循環發展上,山陽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謀劃了智能裝備制造、尾礦渣及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等項目新型環保項目15個,積極發展綠色循環產業。
面對高鐵時代新機遇,山陽縣邀請國內頂尖規劃設計團隊問診把脈,啟動高鐵站點和產業功能區、基礎設施規劃編制,謀劃了高鐵商業綜合體、高鐵大道、城市輕軌、環山過境公路、通用機場等基礎設施項目140個以及老年養護院、醫養結合醫院等民生項目44個,大力發展高鐵經濟。
山陽縣還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主動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積極探索“西安研發、山陽制造”,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7個,突破關鍵工藝技術12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市級瞪羚企業19家,恒瑞等24家企業獲得進出口權。
與此同時,山陽縣有序銜接鄉村振興項目,探索建立山陽縣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大數據中心,將全縣11萬戶40余萬人72項指標,量化為5000萬余條基礎數據,集成建立數據中心,由群眾自主掃碼或通過APP上傳風險因子,系統智能分析比對形成“紅橙黃藍”四色預警電子工單,自動交辦相關部門和鎮村,實行全程可視跟蹤督辦,做到了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謀劃了智能物流、茶葉特色產業、食用菌產業集群等現代農業項目70個以及中村移民新區孵化園、年產3600萬雙針織襪等社區工廠或扶貧車間項目27個,推動農業農村加快發展。據了解,“十四五”期間,“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4個“超50億元”產業集群和541個重點項目均在謀劃之列,概算投資1960億元,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硬支撐。
筑巢引鳳 多措并舉提升投資環境軟實力
由一塊沙灘地,到省級高新區;由傳統農業耕種,到扶貧車間、產業大棚……幾年來,山陽城鄉建設今非昔比:引進一個企業,壯大一個產業,形成一個集群的“蝶變效應”。
依靠招商引資“借雞生蛋”,依托產業品牌“借船出海”。山陽縣牢固樹立招商引資第一要務理念,以招大引強、延鏈補鏈強鏈為主攻方向,積極拓寬招商渠道,構建市場化招商機制,不斷提升招商引資工作水平。
在落實招商責任上,山陽縣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持續強化領導招商、全員招商,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全縣重點產業招商領導小組,嚴格實行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縣級領導包抓、一個部門牽頭、一套班子服務、一套推進辦法、一抓到底“六個一”工作機制,組建了生物醫藥、現代材料、電子信息、大健康等8個招商專班。
吸納社會資本,共建美麗家鄉,山陽縣打出了一張“親情牌”。該縣堅持縣級主要領導親自招商、分管領導叩門招商、鎮辦和部門合力招商,深入開展“走出去、請進來”和“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招商活動,王世春、張陸鋒等23名山陽籍在外成功人士返鄉投資創業。今年以來開展點對點叩門招商16次,推介項目100多個,其中絲博會簽約項目35個,總投資148億元。
以商招商開啟了融資難先河。山陽縣注重產業鏈、產品鏈招商,精準對接產業產品需求,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聘請13名招商大使,招引駿業電子等13個企業和項目落戶山陽。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德潤康公司投資5.16億元,探索出了“企業建廠房自招商、政府搞配套抓監管”的模式,在戶家塬鎮建設中醫藥產業園標準化廠房18棟3.6萬平方米,招引16家企業入駐園區抱團發展。
政策扶持以園招商,讓企業家吃上了“定心丸”。山陽縣制定了《山陽縣縣域工業集中區入園企業準入與優惠獎勵辦法》《關于支持山陽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暫行辦法》等惠企政策,針對金雞扶貧產業園、陜西和豐陽光食用菌產業園等項目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力促企業輕裝上陣,快速落地建設。
山陽縣不光搭建一個投資創業的舞臺,還用心、用力、用情為企業紓困解難,讓干事創業無后顧之憂。針對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土地保障、融資、人才等難題,該縣分類施策,確保項目建設高效、有序推進。
在土地保障、融資和人才引進上,深挖供地潛力,盤活存量資源,簡化辦理手續,縮短辦理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加大政府配套政策,各類產業基金優先向重點項目傾斜。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加大信貸投放,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制定出臺《山陽縣人才工作保障招商引資“六條措施”》,先后建成商洛學院—山陽高新區“博士工作站”和奧科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等。
據介紹,1—9月,山陽縣政務服務中心累計接待辦事群眾7.7萬人次,按期辦結率99.9%,群眾辦事基本實現“只進一扇門”。
集群發展 綠色產業跑出縣域經濟加速度
山陽是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綠色發展是唯一可持續發展之路。
項目怎么抓,產業咋定位?山陽縣第十九次黨代會上早就一錘定音:堅持以綠色循環為方向,以綠水青山為承載,以項目為支撐,以產業為引擎,做大做強“3+N”產業集群,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真抓實干,著力打造“一都四區”示范縣,加快建設“五好山陽”,實現山陽經濟社會高點起跳,推動縣域經濟跑出加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山陽縣標準化廠房建設在全市首屈一指。該縣按照“集約節約、資源可控、產業集群”的原則,本著“讓企業輕裝上陣、直接拎包入住”的理念,積極探索“政府建、企業租”“企業建、政府幫”等標準化廠房建設模式,全縣形成了以縣高新區為龍頭,以中村釩產業園、紡織產業園和德青源金雞扶貧產業園等特色園區為支撐,以移民社區工廠為補充的標準化廠房建設格局。
同樣是民營企業,落戶在戶家塬鎮的德潤康公司走出了一條獨特之路。該公司建成中醫藥產業園標準化廠房18棟3.6萬平方米,招引了15家中醫藥類企業入園,9家企業已建成投產。
扶持產業化集群發展,山陽縣落實落細市委、市政府產業集群化發展“二十條措施”,聚焦“3+N”產業集群和17條產業鏈,以健康醫藥為首位產業,確立了“3+4”產業體系,大力培育必康、豐源、五洲、雷博等鏈主企業,累計發展健康醫藥企業17家、新材料企業11家、綠色食品企業12家、電子信息企業10家、清潔能源企業4家,初步形成以健康醫藥、新材料、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等為主導的產業集群。開展高新區“畝均效益”評價,建成標準化廠房16萬平方米,招引入駐企業20家。10月8日,全市標準化廠房建設暨產業集群化發展推進現場會在山陽召開,山陽經驗得到與會者高度評價。
新時代繪就新藍圖,新征程吹響新號角。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山陽縣廣大干部群眾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共識有效凝聚,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格局加速形成。同時,隨著西十高鐵的開工建設,山陽融入西安、武漢大都市發展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彰顯……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山陽縣委、縣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真抓實干,著力打造“一都四區”示范縣,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五好山陽”而不懈奮斗!
策劃:張培組稿:朱超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