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旗
梳洗樓新村
梳洗樓遠眺(位于民房背后的山上)
商南縣湘河鎮的梳洗樓,是一個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致于一體的村落,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因其與中原名鎮荊紫關毗鄰,隨著丹江古航運的興盛,成了丹江邊的一顆璀璨明珠。
夏日的一個清晨,我獨自驅車從商南縣城出發,行駛在商鄖公路上,滿目蒼翠,賞心悅目。到湘河丹江大橋橋頭,左拐進入湘荊公路,沿丹江而下,河道并不寬敞,江水一會兒移到對岸,在山下形成一片深水區,似乎凝固了,不動了,一會兒又回到近岸,形成一個回水灣后,又向前流去了。除了零散的幾戶人家建在岸邊高臺上外,處處盡是青山綠水。山青青,水藍藍,白云繞山澗。
到梳洗樓,江面忽然變得開闊起來,房屋集中成片。步行穿過房屋間的過道,眼前是一塊面積不大的沙地,沙地盡頭一個高約30米、底長約20米的三角形斷崖矗立在面前,崖壁好似人工精心打造堆疊出來的,上面長著矮小的野山棗、瘦小的黃荊,恰似一個金字塔,又似一個高高翹起的龍頭。繞過斷面崖壁,側面還是崖壁,崖壁頂端的巖石被榔榆樹樹根緊緊抱著,盤根連枝,也是一絕。環繞龍頭的斷崖全被房屋遮擋著,有的斷崖成了農戶的后院墻。據說細心的人發現這些斷崖形似獅子頭和犀牛角,看到斷崖上有高樓一座,便給這座高樓取名獅犀樓,說傳音后就叫梳洗樓了。走幾十米,拾級而上,一會兒就登上山脊,一座廟宇出現在眼前。此廟為玉皇廟,坐北朝南,廟前一塊新立的石碑上記載,其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600年歷史,原有土木結構、八角轉頂、四水歸堂的二重大殿,2015年重修。進殿后,腳下為金磚地面,但地基的石塊還是過去的石塊,遂猜想重建的時候用的還是老地基。玉皇廟前,還建有娘娘廟。
往廟前走幾步,山脊越來越窄了,兩三米寬,十幾米長,兩塊擋道的石頭很特別,靠近廟的一塊似一個站起的烏龜,取名龜石,高一米五左右,下方連著山石,石色蠟黃,像是玉石。其表面深黑,有一處十多公分的三角凹槽,傳說這是蘇母娘娘征戰時留下的三寸金蓮印跡,旁邊還有一只梳子印痕,當然是蘇母娘娘在此臺上洗漱時,隨手把梳子放在臺子上而留下的。這也是梳洗樓得名的另一種說法。在它前面不遠處,有一塊直立的石頭,高兩米多,呈四棱柱狀,上大下小,立于龍頭之上,好似天上降下的一枚印章,稱作印石。
印石前面是一塊翹起的石頭平臺,中間裂開一道縫隙,登臨其上,前方懸空,遠處江水奔流。正前方的丹江對岸,又有一塊矗立的崖壁,和它翹首相望。此崖壁酷似一只老虎頭,在龍頭下方的沙地里,曾經有一塊幾米高的大卵石,當地人將此景稱作“二龍戲珠”。早些年興修水利之時,人們炸掉了卵石,“二龍戲珠”沒了“珠”,只能叫“二龍戲水”了,也有人稱作“龍虎戲水”。
廟西邊,丹江輕輕滑過,好似一條舒展的藍色飄帶。廟東面觀溝和龍潭溝交匯處,一排排嶄新的移民小區拔地而起,真乃青山綠水間的美麗家園。
州志“商南八景”之一的“高樓梳洗”是這樣說的:“南九十里,怪石壘成,從下列二石肖獅犀,有梳洗樓辯。”
歷代詩人都曾在梳洗樓留下詩篇。有詩曰:“高樓臨水凈塵埃,古石玲瓏做鏡臺。秦楚云山開闊處,一帆飛去一帆來。”有詩曰:“梳洗樓邊騎暫停,清油河畔路曾經。當年楚豫誰分界,一色遙山不斷青。”
下樓往東過小橋,路邊立有一塊石碑,高約1.7米、寬約0.8米,為清代護林防火鄉規民約碑,歷經上百年,數次洪水淹沒,仍完好無損,實屬罕見。
驅車過月亮灣丹江大橋,逆水而上,來到老虎頭的峭壁上。江水迎面直擊峭壁,沖出一個大水潭,深不可測。如果丹江發洪水,浩浩蕩蕩的江水從上游而來,站在老虎頭上望過去,那非凡的氣勢定會讓人驚心動魄。峭壁上能看到一些開鑿的凹槽,是古代搭建樓臺的基座。老虎頭上過去建有樓臺,與對面的梳洗樓遙遙相對,于是就有了“兩城夾一河,船從城中過”的傳說。
隔江而望梳洗樓,別是一番風景。“半山半水梳洗樓,青山綠水掩映中。昔日遺跡今猶在,無限風光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