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米子揚 侯彬
金秋十月,碩果飄香。商南縣趙川鎮店坊河村的瓜蔞迎來了豐收季,放眼田間,一排排整齊的瓜棚上掛滿了或金黃或碧綠的瓜蔞,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采收、分撥、洗曬瓜籽,一派喜悅的繁忙景象。
“現在正是瓜蔞收獲的季節,今天已經開始第四輪收瓜了。”正在地里勞作的村民葉金蘭告訴記者,瓜蔞成熟有先有后,成熟的瓜蔞呈金黃色,外皮酥軟,用手輕輕一扒,瓜蔞的外皮就破裂開來,流出金黃的瓜籽和瓜瓤,瓜皮繼續掛在藤上,等到自然風干后再將干瓜皮摘下,可以用作中藥。“瓜蔞從10月份開始成熟,一直要收到過年后呢!”
瓜蔞不僅以繁茂的長勢給秋冬季節的店坊河村增添了綠色和生機,還給村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自從村上有了瓜蔞基地,我也有了穩定的收入,在地里栽苗、搭架、除草、施肥、打藥、扒瓜、洗曬瓜籽……一年到頭都有活干,多勞多得,一年萬把塊錢還是有的,這比以前打零工好多了!”正在地里分撥瓜蔞籽的村民周鳳琴說道。店坊河村瓜蔞種植面積大,收獲周期長,每天都需要五六十名村民前來務工。“在瓜蔞地務工一天男的工錢130元,女的80元,有的兩口子一起在這干一年能掙兩三萬塊錢。”瓜蔞基地負責人范毅告訴記者,瓜蔞地里的活并不累人,因此前來務工的村民很多,農忙時需要一二百名工人,有時還需要鄰村的村民前來幫忙,每年僅勞務支出就達幾十萬元。
瓜蔞種植在商洛境內并不多見,然而店坊河村卻已有1400畝的種植規模,是全鎮規模最大,帶動脫貧戶最多的主要產業。“今年預計每畝瓜田能收獲瓜籽150斤,按每斤22元的收購價計算,瓜籽就可賣到400多萬元,瓜皮也可以賣出30多萬元。5年后瓜根制成天花粉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店坊河村黨支部書記黨金耀說道。據了解,店坊河村的瓜蔞產業于2019年起步,村上采用村企聯建方式,通過“一地生三金、一業惠三方”的利益聯結機制,80多戶村民每年可獲得約87萬元土地流轉費,通過就近務工,年帶動120多名村民就業,可獲90萬元務工收入,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不低于7萬元分紅,使企業、村集體、群眾三方受益。
謀劃一個好產業,帶動一方奔小康。萬頭生豬養殖也是店坊河村的一個好產業。2014年,在外創業的朱秦川返回家鄉時深切感受到店坊河村面臨著“資源出不去,資金進不來”的問題,常年在外創業的敏感讓他捕捉到了在農村搞現代化養殖大有可為。“這些年在外面掙了錢,就想回來為家鄉做點什么,通過考察發現,種豬是養豬行業的核心,就離開了建筑老本行,將資金和精力都投入養豬行業,創立了公司,想把秦川豬作為區域特產來打造。”商洛市秦川豬生態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朱秦川對記者說道。
“朱秦川是我們村干事創業的能人,他前幾年搞建筑裝修掙了不少錢,但還是一心想著帶領村民共同致富。”黨金耀說,自從秦川豬養殖基地成立以來,周邊村民已通過務工、包攬小型工程等方式獲益過千萬元。
在各項政策的支持下,目前秦川豬養殖基地已經全面投產,年存欄優良品種母豬3000頭,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優質二元母豬1.2萬多頭,優質商品仔豬4.5萬多頭,年總產值逾7800萬元,利潤達3660萬。“下一步還想把生態循環養殖業與種植業結合,讓村民通過資金、土地入股和務工增收。”朱秦川滿懷憧憬地說道。
采訪中,轟隆隆的機械聲不絕于耳,黨金耀告訴記者,這是香菇菌種場開工了,攪拌機正在制作攪拌原料。香菇種植在店坊河村由來已久,但過去由于分散種植不成規模,香菇產量和質量難以保證。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村上借助“能人+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幫助村上的產業大戶汪長青成立了瑞霖專業合作社。自合作社成立以來,菌棒生產、技術培訓、大棚建設等一系列難題迎刃而解,輻射帶動全村160多戶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形成了集中連片的百萬袋食用菌種植產業帶。
“合作社成立至今有4年了,每年都有二三十人在我這里務工,年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汪長青告訴記者,自己從事菌菇養殖已有30多年,培育出來的菌種質量好、產量高,很受歡迎,現在全村的農戶都從他這里購買菌種,同時菌種還銷往湖北、四川、河南等地,個人年收入可達二三十萬元。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村民李彥紅正拿著菌棒袋麻利地套向機器。“我手腳快,一天能套1000多個菌袋,每天工資能拿到130元,菌種廠每年10月底開工,到第二年春上結束,差不多4個月時間,能掙1萬多元呢!”李彥紅笑著說。“目前全村種植食用菌300萬袋,帶來經濟效益達100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1.5萬元。”黨金耀說道。
發展特色產業,重在群眾受益。從千畝瓜田到萬頭生豬養殖,再到百萬袋食用菌,店坊河村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穩定群眾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舉措,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邁進,讓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