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代緒剛)今年以來,商南縣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推進全縣違規建筑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作,鞏固整治工作成效,努力實現秦嶺生態環境常治長效。
該縣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每年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檢驗,切實增強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進一步加大排查力度和日常監管工作,建立工作臺賬、列出問題清單,扎實推進問題整改,減少存量、遏制新增,著力解決亂搭亂建、亂砍濫伐、亂采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五亂”問題,持續鞏固專項整治成果。加大執法力度,分層級開展執法行動,嚴懲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責任人和涉事單位,持續形成震懾高壓態勢。完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信息化監管平臺,加大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完善綜合執法體制機制,確保相互協調、共同發力。
加大植綠增綠,強化水源保護。圍繞國家園林城市、全域旅游示范縣等創建工作,強化植綠增綠,抓好沿山道路旁、田間地頭等綠化工作,統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長江防護林二期、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工作,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為主體的物種保護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使秦嶺成為各類野生動植物的優質棲息地。持續做好南水北調水源區保護工作,依法劃定集中式水源地保護區,扎實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水土流失區綜合整治和濕地保護,完善區域內廢棄物回收清運管理,推動水源地水質不斷改善,確保全縣廣大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突出規劃引領,完善補償制度,加快轉型發展。完善秦嶺保護規劃體系,加強各規劃間有機銜接,加快推進“多規合一”。開展全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明確空間管控單元,加快完成縣域“三區三線”劃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城鎮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建立完善秦嶺生態補償制度,建立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辦法和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實制度支撐,不斷提高秦嶺生態環境質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引導水源保護區、新開嶺自然保護區等相關保護區范圍內企業、居民有序退出,推動城鎮集約發展。加快縣域工業集中區和重點企業綠色循環改造,鞏固提升市級循環型工業示范區工作成效。加快完善秦嶺區域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格項目審批,嚴把準入關口,對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實行強制性、全過程監管。倡導綠色生活,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關心秦嶺、保護秦嶺的濃厚氛圍。
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督查考核。健全秦嶺生態保護工作機制,健全監管體系,加強日常執法,合力構建黨政齊抓、上下聯動、協同發力的保護格局。將秦嶺保護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逐級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嚴格執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明確問責情形和問責方式,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終身問責制。綜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嚴格落實“一案雙查”等制度,倒逼各級領導干部切實履行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