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許耀堂 劉軍民 張 雁
環亞源銅業有限公司生產陽極銅
工人在泰華制藥生產車間忙碌
金秋十月,是希望與收獲的美好季節。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襲擾下,企業目前的生產經營狀況如何?近日,筆者走進洛南縣恒豐礦業公司,眼前的景象令人振奮:生產車間傳來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大大小小的運輸車輛滿載礦石或礦粉從廠區大門頻繁進出,呈現出緊張有序、產銷兩旺的喜人局面。據該公司董事長陳飛鵬介紹,公司今年新上了一條高純石英砂生產線,自今年2月初投產以來,除8月下旬因疫情影響有過短暫停業外,該生產線幾乎處于滿負荷生產。目前,公司實現總產值超過1.8億元,累計繳納稅金在8000萬元以上。從公司總產值和繳納稅金兩項指標來看,已提前完成了年度計劃任務,與去年同期相比,工業增加值增長85.6%。這一驕人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科技創新和高精尖項目的引進。
今年以來,洛南縣積極實施“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著力為企業紓難解困,幫扶企業大搞科技研發,不斷拓展延長供應鏈、創新鏈、產業鏈,引領和助推工業企業實現高效運營、達產達效,農業產業走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
加大投入建設科創園區
為有力有效推動科技創新,洛南縣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仍然預算專項資金3000萬元,已相繼撥付到研發項目或科創企業。縣上制定出臺《洛南縣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獎勵辦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今年前8個月,全縣各金融單位已累計投放科創信貸資金8500多萬元。全縣22家科技型企業加強與高校合作,上半年投入高新技術研發資金3.5億元,占全縣前兩個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2%。
洛南縣持續加強環亞源生態島科創孵化基地建設,為入駐企業提供科技支撐,推動產業鏈與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在平臺支撐下,一期環亞源銅業項目建設初期,環亞源就與西北礦業研究院簽訂了合作協議框架,聯合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院校的100多名資深專家及科研團隊,致力于走“產、學、研”資源技術開發之路,先后引進科創企業6家,進一步壯大了科技實力。
位于洛南衛東工業集中區的“秦創原”項目集群和泰華天然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四皓街道盛大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紅仁核桃基地、景村鎮御史村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村等科創園區或科創基地建設,對推動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突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進入實質性階段,創新平臺已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全縣相繼建成的省級羊肚菌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投入使用,其中“宏泰星創天地”被評估為省級優秀平臺。衛東“秦創原”項目基地與商洛秦創原創新驅動網絡平臺聯結,實現資源共享。環亞源銅業入駐秦創原(商洛)創新孵化中心,建成科創孵化基地2.4萬平方米,招引企業15家。
目前,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共向國家專利局申報受理專利74項,其中實用型專利50項、發明專利24項,并全面服務于入園企業的技術升級與發展;先后引進聘用技術型人才36人,其中正高級工程師6人、高級工程師20人、碩士研究生4人、中級職稱技工6人,為企業持續高效發展和抵御高風險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
校企合作推動科技創新
“今年我們合作社能取得出口創匯的好成績,一方面離不開高校的科技支持,另一方面也多虧縣政協的‘企業家早餐會’幫我們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日前,洛南縣巧手草編合作社理事長屈軍霞高興地說。
今年以來,洛南縣巧手草編合作社與西安美術學院等高校合作,立足當地實際,積極開發生產符合歐美消費者習慣的歐系手工工藝品,先后經東歐班列兩次遠銷東歐市場,實現銷售收入650萬美元。
縣上圍繞科技創新,著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機制”的實施,先后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與恒豐礦業、博潤實業等數十家廠礦企業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發合作。其中,商洛學院與博潤實業合作共建“尾礦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西北礦冶研究院與環亞源銅業合作成立西北有色金屬二次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在科技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上深度合作,新型建材研發已進入批量生產。目前,全縣5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同程度通過技術創新或新產品研發,延長了供應鏈、產業鏈,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其中,22家企業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不斷延長創新鏈,從事高科技產品生產,從單純礦業開采的資源型企業成功轉型為科技型企業。目前,已新建高新技術型企業7家、“專精特”企業2家。
科研項目注入發展活力
日前,在景村鎮八一村百畝紅仁核桃示范園,洛南縣華陽一升紅仁核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亞軍興奮地說:“四年前我流轉土地300畝發展紅仁核桃產業,今年嫁接的500株紅仁核桃已陸續掛果,收益不錯。今年4月份,我這園子里的核桃樹普遍得了一種病,僅僅幾天時間,核桃樹枝和葉片就漸漸枯萎了,差點遭遇一場滅頂之災,我及時從楊凌農科院請來3名專家會診,經過三天的觀察、分析、研究,終于找到了病因,經過及時救治,才保住了核桃園,這都是依靠高科技給我挽回的損失。”
科技創新日益成為推動全縣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的新引擎,尤其是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良好、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高、科技人才引進持續增加、科創項目實施呈現強勁勢頭,從而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截至8月底,全縣申報專項科技項目45項,27項爭取到科研經費,實施科研成果轉化項目4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000萬元。其中,爭取農業科技創新資金346萬元。“紅仁核桃引種試驗研究”“油用牡丹產品開發”“核桃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試驗示范”等科研項目分別榮獲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為了充分發揮人才力量,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科技含量,有效增加產業產值效益,該縣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制定人才培育計劃,依托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和洛南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定期舉辦培育職業農民培訓班,先后累計培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643人,其中省級高級職業農民26人、市級中級職業農民137人,實現每個村、每個村民小組都有技術型職業農民。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縣上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工程,先后聘請知名專家教授,分批對全縣涉農單位農技干部、各鎮辦指導食用菌產業的技術干部和產業大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以及有發展食用菌產業意愿的150多名村民進行了專項技術培訓。
人才引領提升發展質量
走進洛南縣四十里梁塬的四皓街道柳樹洼村,一眼望不到邊的太陽能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藍色晶體板子,曬曬太陽就能發電,不僅無污染、無排放,還能在光伏板下發展農業產業,繼續為群眾增加收入。”提起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柳樹洼村黨支部書記王高平喜不自禁。
2020年9月,王高平得知縣政府通過招商引入100兆瓦光伏項目時,便不失時機與縣有關部門聯系溝通,并及時召開村組干部會和村民代表會,廣泛宣傳發展光伏產業的廣闊前景和群眾增收的可行性,從而取得了村民的支持,一次性順利流轉土地1000多畝,滿足了項目用地需求。經科技人才科學設計和精心指導,該項目貫徹綠色循環發展理念,集農業開發、光伏發電、觀光旅游為一體,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使村民失地不失業。項目運營后,僅光伏發電一項年可實現產值7500萬元,上繳稅金750萬元。
洛南縣先后制定出臺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實施辦法、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方案、技術研發中心管理細則等規范性文件,設立科技創新獎、區域品牌獎和人才培養獎,為引進高精尖科技人才提供了政策導向和制度支撐。按照“產業+項目+人才”的引育模式,去年以來,剛性招引碩士研究生26名,爭取上級選派科技特派員44名、“三區”科技人才15名。柔性引進院士2名、專家4名,建設專家工作站2個,創新團隊人數達到24人。近3年全縣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700多人,引進省、市“三區”科技人才90人,有2人入選省創新創業人才推進計劃,9人被評為省、市優秀科技特派員,3人被縣委、縣政府評為首批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同時,大力推行“兩聯、兩包、兩支持”工作機制,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和洛南籍在外創業人員等14個人才庫。在全縣16個鎮辦分別建立標準化創業中心,分類組建人才服務團9支,選優配強235名人才服務團成員,儲備科技人才62名,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服務18場次。縣上積極為創業人才發放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貸款等,大力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團體實施項目。
從相關統計數據分析看,受疫情和外需疲軟雙重因素影響,該縣一些勞動密集型工商企業、中小服務業的生產和經營存在一定的困難,但規上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生產運營依然保持旺盛勢頭,特別是資本密集型科技企業達產達效,成為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定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