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 云
十年前,洛南縣景村鎮景豐村張衛良因建筑事故造成截癱,家里的頂梁柱倒了,收入來源斷了,一家人頓時陷入恐慌之中。
2013年春,洛南縣殘聯副理事長趙崇啟第一次到張衛良家探訪時,這個正當盛年的漢子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情緒非常低落。看到他院里養了幾只雞,趙崇啟問他:“你想學養雞嗎?”這一句話讓張衛良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線光亮,急忙回道:“想養!”可隨即又垂下頭來:“我這樣的情況能養嗎?”
不久后,洛南縣殘聯就為張衛良配發了輪椅、護理床、站立架等重度殘疾人輔具,委托村醫定期幫他做康復訓練,還對他家門口的臺階進行了無障礙改造,方便他坐輪椅出入。“當時免費給我發放了100只青年雞,還安排一名養雞大戶上門作養殖技術培訓。”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衛良歷歷在目。
原來,自2012年起,洛南縣就開始實施“中國殘聯/香港嘉道理基金會社區康復合作項目”,從康復、教育、生計、社會融合等方面為殘疾人提供個性化服務。趙崇啟經過考察,將張衛良納為該項目的康復對象,并幫助他謀求新的營生。
從此,張衛良開啟了坐在輪椅上養雞的創業之路。養雞的數量由100只到2000只,掙的錢蓋了雞舍,還買了一個燃油三輪車。隨著長期康復鍛煉,張衛良的上肢越來越有勁兒,能從輪椅挪到車上,開著車走村入戶賣雞蛋。“光靠賣雞蛋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加上政策補貼,一家人的生活終于不愁了。”趙崇啟說。
十年來,張衛良在縣殘聯的幫扶下,捱過了最難熬的時光,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從一名普通干部到殘聯副理事長,趙崇啟也親眼見證了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喜人變化。
“1991年,我剛參加工作時,縣殘聯只有一間辦公室,10個人擠在一起辦公,后來才有了獨立的辦公樓。”趙崇啟說,這些年從縣上到鎮、村,辦公條件持續改善,殘疾人工作隊伍不斷壯大。
隨著國家的富強,國家對殘疾人事業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惠殘政策逐年增加。“尤其是從2012年起,惠殘政策明顯多了起來,對殘疾人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實用。2016年,國家將殘疾人作為脫貧的重點人群,全方位進行扶持。”趙崇啟感慨道,經過多年的發展,殘疾人在生活補貼、康復醫療、就業創業等方面享受的服務越來越周到。2020年,洛南縣9313名殘疾人如期脫貧。
2021年6月,洛南縣殘聯成立了殘障兒童上門康復站,由專業康復治療師為全縣16歲以下殘障兒童每周提供2到3次上門服務。古城鎮的殘障兒童小亞(化名)就享受到了這個好政策。小亞患有先天性脊髓性肌萎縮,生活無法自理,被列入上門康復服務對象。經過近一年的康復訓練,小亞雙上肢肌力有所改善,可以自己翻身、獨坐,看到孩子的進步,縣殘聯積極協調教育部門,將小亞送到古城鎮中心小學就讀,她的爺爺激動地說:“娃不僅學會坐了,還能去上學,我們全家都看到了希望!”
“張衛良、小亞的故事只是洛南縣殘聯千方百計為殘疾人解難題、辦實事、謀福祉的一個縮影。”趙崇啟說,“十年間,殘疾人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對殘疾人更加關注,殘疾人的事業一定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