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建統管:打造百姓幸福安樂居
竹林關江北新區陜南移民搬遷示范點工程建設最大看點是:水、電、路、視、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社區文化、教育、醫療等服務管理功能發揮同步推進。
縣上及時啟動基礎設施建設,新建銀花河大橋,實施銀花河堤加固工程,建成10米綠化帶、24米的主干道三條,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超市、衛生室等服務設施,也和民居一起統籌建設。目前,新區二橋建設工程已經竣工,水溝治理一期工程完工,移民一期工程給排水、化糞池、公廁、配電室正在建設之中。
在民居建設上,成功彰顯人性化理念,按照多種戶型選擇,以確保各種文化、年齡、經濟能力不同的人群均能舒心居住。安置房設計了南北通透的80.5、87、93.5、106、110、122.5平方米六種戶型,19.23-37.18平方米16種大小不等商業用房。移民戶可根據自己家庭人口和經濟狀況自主選擇不同的戶型和面積,達到了每戶一間門面房。對于受地災影響的五保戶、特困戶,通過實施“交鑰匙”工程,設計修建了170套40平方米以下的一室一廳一衛房屋供其選擇。
百年大計,質量為先。在工程建設中,嚴格招投標程序,建立強有力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工程建設質量,讓移民戶住著放心。在招投標過程中,確保每個環節在陽光下運行,特別是精心控制攔標價,精確核算工程量清單。質量監督除過監理公司全程監理外,還從移民戶中公推了30多戶群眾代表全程參與質量監督,從驗槽、地基、屋面處理等程序到鋼筋、水泥、管線的質量各個方面,每個程序都請移民戶代表參加,使移民戶融入到建設中來。
在移民對象確定中,充分體現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嚴格自愿申請、村組初核、鎮初審、縣審定等程序,并通過“三級公示”的辦法,江北新區確定了一、二期1100戶搬遷對象。
為了確保災民戶不因惜別故土而返貧,鎮上嚴格控制建房成本,僅預算拆遷費、征地費、建安費和不可免除的規費等基本供房成本,同時將政府給每戶6萬元補助足額兌現。像一套93.5平方米的房子,群眾只要出資7.3萬多元,就可以搬進三室兩廳一廚一衛的新居。同時,對于入住的移民戶,整合農村新能源建設項目,為每戶免費配套安裝一套18管的太陽能。使移民戶切實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產業支撐:搭建就業創業大舞臺
丹鳳縣在竹林關鎮陜南移民搬遷示范點工程建設中,突出把產業培植作為一個新命題,做到提前謀劃,因地制宜,有業安置,以確保移民戶“穩得住,能致富”。
在建設移民點的同時,縣上便著手根據移民戶的特點“量體裁衣”,制定了專門的產業發展規劃。突出培植勞務、服務、商務等“無土產業”,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工業、旅游業、手工業,把“土農民”變成“洋市民”。
竹林關鎮積極將全鎮的發展思路往移民這一塊“靠”,圍繞縣上提出建設“竹林關生態宜居示范區”板塊戰略要求,依托桃花谷水保科技生態示范園,打造“浪漫桃花谷”旅游景區,修建“7·23”地質災害遺址博物館,大力發展旅游業。計劃在地質災害科普館采用聲光電技術,模擬地震、滑坡體、泥石流、暴雨、火山等自然災害,讓人們“親歷”地質災害發生過程,學習普及科學知識。同時,積極挖掘桃花寨文化,建設桃花島、桃花塢、桃花庵、人面桃花等景點,開發桃花宴、桃花酒、桃花茶等產品,著力打造“竹林關人家”農家樂集群,打響桃花谷之桃花文化品牌,促進移民就業增收。抓住竹林關被列入市級重點鎮建設的機遇,實施城鎮北擴戰略,突出江北移民新區建設,實施全民健身文化廣場和市政配套項目,完善城鎮服務功能,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努力把竹林關鎮建成縣城副中心和邊貿中心,打造“古鎮名關”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