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留守人員在產業園當農業產業工人
產業園里散養的土雞靠吃蔬菜葉和雜草,一只賣60元,經常是供不應求。
李莉創辦的農業產業示范園一角
商洛日報訊(馬澤平 朱恢軍 李正杰)“巾幗不讓須眉”。近年來,我市農村涌現了一批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女能人”,她們憑著勤勞的雙手,傾力奉獻,成為商洛農村產業化發展進程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連續獲得“市級科技致富帶頭人”、“陜西省巾幗創業先鋒”的柞水縣街垣村的李莉就是其中一位。
掙錢不忘眾鄉親
1992年,畢業于柞水縣職中林果專業的李莉帶著“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立足之地”這個夢想回到瓦房溝,決定趁自己年輕時干出一番事業。沒想到種的蔬菜賣不上價錢,再加上剛組建家庭,一下子就背負了沉重的家庭債務。跟著外出打工的熱流,李莉和丈夫就這樣來到了陌生的山西。開吊車,給上百工人做飯,承包小型的工程……李莉憑著農村女孩樸實苦干、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實現了從打工仔到礦山小老板的夢想。
掙了錢有了積蓄,可李莉富而思源,不忘家鄉父老,時刻惦念著家鄉貧困的兄弟姐妹。在山西礦山搞工程幾年間,工地需要民工李莉都用家鄉人。短短幾年時間,在李莉的幫助下,家鄉40多戶貧困家庭擺脫了貧困,住上樓房,過上幸福的生活。對有勞動力的家庭真幫實扶,但對無勞戶、五保戶和弱勢人群她是著急沒有好辦法,于是她就直接給錢給物。每逢過年過節她都要從山西趕回家,買些衣服和米面送到五保老人和特困家庭中。上十年來,李莉不僅給本村貧困人群捐助衣物,還通過當地政府資助鎮上的一些五保孤寡老人,前后共花出五萬多元。
2007年春,農民鋪底子、國家鋪面子的通村水泥路工程在她的家鄉展開,有些貧困家庭拿不出自助的那部分資金,無法備料,致工程處于癱瘓狀態。正在人們一籌莫展之際,她回到了家鄉,得知后拿出了自己準備修樓房的4萬元錢,幫助村上完成了底層鋪設任務。正在動工之時,一場暴雨從天而降,50年不遇的“7·4”洪水,把該村沖成一片汪洋,辛辛苦苦修了半年的路基毀了三分之二。群眾看到災情后,對修路不抱希望了,她二話沒說又自己出資4000元請人修復了水毀10米長的橋梁一座。在她的打動下,村民又紛紛加入到修路的隊伍,5公里的致富水泥路建設終于順利交賬。
返鄉創業帶頭人
“人窮志短”。古話說的沒錯,李莉在帶領家鄉村民修路中深深地領悟到這個道理。于是,她在腦海里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回家從事第二、三產業,帶領家鄉父老共同致富。想到做到,她斷然決定放棄開礦當老板年薪幾十萬的收入,回鄉創業。干科技含量高、投資大的項目,群眾接受不了不適應,怎么辦?通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先發展傳統產業——養豬。這一產業在農村家家戶戶都能干、都會干。2007年8月,項目已確定,她就第一個帶頭干,從豬場籌建破土動工,僅兩個月時間,一個占地面積320平方米,投資17萬元的規模化養豬場就建成了。
“別看家家養豬,也要有科技含量的,農村那種稀湯灌大肚的喂豬法絕對不行。”酷暑7月,李莉和工人一邊清理豬舍一邊向記者介紹。起初,她給鄉親們介紹養豬經驗,大伙都不相信,甚至懷疑她養的豬比村民養的要好可能在飼料上有秘密。后來李莉就在生豬養殖戶中搞了個實驗組,全程采用自己積累的一套科學飼養的方法。養殖3個月后,按照她的辦法喂養的豬比農村老辦法喂養的豬每頭豬多重20公斤左右,可提前20天左右出欄。周圍村民才逐漸改變老式的方法,接受她的科學養殖技術。“養豬最佳溫度多少?”“20度左右。”“豬料和水的比例應該多少?”“1:1是最好。”這些問題記者咨詢時李莉脫口而出。采訪當中,李莉還向記者拿出了自己給村民講課時整理的一套生豬科學養殖管理技術小冊子。
幾年來,善于鉆研的李莉通過精心管理、科學飼養,使瓦房口的養豬產業形成規模化,經濟效益逐年提升。她親自幫助臨近10多戶本村能人辦起規模化養豬場,對扶助戶無償服務,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她的帶動、引導、幫助下,全村140多戶從事養豬產業的農戶都掙了錢,蓋起了樓房。她引領群眾致富,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養殖這一傳統產業,不僅在街垣村穩步發展,而輻射到瓦房口全鎮。截至目前,全鎮已發展養豬大戶30戶,養豬1萬多頭,養羊1000只,養土雞3萬只。老百姓紛紛稱贊道,李莉是他們的好榜樣,今天的發展多虧有李莉的帶頭。
循環養殖成特色
當養豬產業形成規模之后,群眾技術也掌握了,這一產業的發展不用操多少心了。可是善于琢磨的李莉又發現單靠單一的養豬產業致富速度較慢。“養豬的豬糞做沼氣后,沼渣可以給蔬菜施肥,蔬菜的菜葉和雜草又可以喂雞,我就這樣一步步地去做,才做出今天你們看到的循環產業園。”7月10日,在蔬菜大棚里,李莉和工人摘著碩大的青椒,一一給記者介紹她的“生豬—沼氣—蔬菜—土雞”循環農業示范園發展的歷程。如今,總投資1000萬元,占地130畝的示范園,主要發展畜禽養殖、沼氣綜合利用、無公害蔬菜種植等項目。由于產業園的產品都是走純綠色種養殖,銷路很好。“現在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過年回來都在這里買豬回去宰殺過年,產業園的土雞由于光吃菜葉和青草,60元一只供不應求,土雞蛋13個才夠一斤只賣8元錢,在當地就銷售完了。”在此打工的留守婦女陳永秀講,產業園的蔬菜剛好錯時令上市,很受柞水縣城市民喜愛。
幾年來,李莉深深感受到搞農業產業發展不精打細算不行,稍不注意就會賠錢,一賠錢合作社農戶的積極性就下降,因此她需要不斷地琢磨鉆研。在李莉產業示范園簡易辦公廠里,堆放著幾十個漏斗式水泥槽,上面還設有不少機關。李莉告訴記者,那是她從外地買來的新型喂豬食槽,豬餓時頭一頂,料就會自動下來。這種食槽最大的好處就是定量,并且少量的剩料豬腳伸不進去,污染不了,工人清理出來又可以作為喂雞的飼料。
“你別小看這產業園,不走科技致富的路子早都賠到溝底去了!”隨行的瓦房口鎮一干部介紹,李莉的產業園還是陜西省設施蔬菜工程育苗點,項目總投資232萬元,于去年10月竣工,現已建成內外配套設施齊全的標準化日光溫室10畝、育苗大棚22畝,育苗儀器設備和環境控制設施全部配套到位,已基本實現柞水蔬菜育苗集約化、良種化、市場化。僅今年年產優質菜苗300萬株,滿足了全縣1500畝設施蔬菜基地的需求,年產值105萬元,年利潤45萬元。
現在,李莉的示范園還在投資建設之中,滿負荷運轉后豬廠每年可以產生萬噸的生豬糞便,可發酵產生沼氣10萬立方米,發電10萬度左右,可解決日光溫室冬季供熱及園區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發酵產生的沼液、沼渣可以滿足70畝的蔬菜用肥需求;蔬菜生產中產生的一些廢棄莖葉還可以用于生豬養殖,年可生產加工瘦肉型豬肉500噸,出售肉雞10萬只,生產有機肥料250噸,綠色無公害蔬菜420噸左右,全面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目前產業園90%的設施都在運轉,各類蔬菜已全面上市銷售,年產值達到100多萬元。累計銷售商品豬、仔豬1600多頭,實現銷售收入110多萬元,生態良種豬現存欄5000頭。截至6月,該示范園已為80多名勞務工付出勞務費50多萬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后期將繼續完善示范園其他各項功能,屆時可安排百名剩余勞動力就業,可帶動全鎮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實現年銷售收入1355萬元,創利潤32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