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田間看市場 圍繞市場調思路
父子接力興產業
劉春榮
“我給你們說,這核桃樹枝條的修剪要扶弱去強去立,樹高截頂,去交叉枝條……”
日前,在丹鳳縣棣花鎮兩嶺社區四方嶺良種核桃園里,一位中等個、體型稍胖的老者手指核桃樹枝,認真地給一群圍在他周圍的果農講著核桃樹修剪科管技術和要領。
“老楊,你說得頭頭是道,但我們記不住可咋辦?”這個群眾口中的“老楊”,就是兩嶺社區核桃栽植大戶、今年73歲的楊萬年。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地處秦嶺腹地的丹鳳縣帶來了和煦的暖風。丹鳳縣在農村積極推行聯產承包制的同時,各地建立的集體經濟同時改制,兩嶺社區也不例外。當時的生產隊為做大集體經濟將依托丹鳳葡萄酒產業建起的50畝葡萄園向外承租,消息發布后,好多人躍躍欲試。大隊干部找到擔任生產隊隊長的楊萬年,動員他把那50畝葡萄園以每年300元承包下來。
承包葡萄園后,老楊就一頭扎進葡萄園,在那里挖地松土,給葡萄樹施肥,修枝抹芽,疏花疏果,以確保葡萄的質量。為增加葡萄的糖分,他堅持等葡萄足夠成熟后才摘葡萄。
起初,縣葡萄酒廠還能按時收購葡萄,但隨著酒廠經營漸漸不景氣,老楊的葡萄收購量也每況愈下,最后爛在地里無人問津。即便這樣,老楊還是咬著牙堅持了幾年。
20世紀90年代,人們錢袋子逐漸鼓起來,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老楊發現這些變化后,得知商州黃沙渠邊有個罐頭廠,專門收購梅杏做罐頭,梅杏產量高、掙錢快,還不愁銷路。于是,老楊挖掉葡萄樹,栽種了10多畝梅杏。
三四年后,梅杏掛果,不負厚望。梅杏成熟后,老楊請鄉親們幫忙摘杏,每年給罐頭廠送五六噸梅杏。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年,那家罐頭廠又不景氣了,老楊的梅杏園又面臨著新的選擇。
機遇總是與那些有思想準備的人結伴而行的。就在這時,湖北襄陽的客商找上門來了,告訴老楊說他們那兒需要梅杏,想要先拉一點探探銷路,如果銷路好的話就再來拉。值得一提的是,老楊園子里的梅杏因為科管到位,又施的是農家肥,梅杏個大味甜品相好,且綠色無公害,很受消費者青睞,那個湖北襄陽的客商每年都來老楊的梅杏園子里拉大量的梅杏。后來,那個客商改行做了其他事情,就不再來老楊的園子里拉梅杏了。
眼看市場對梅杏的需求萎縮,楊萬年正愁眉不展時,一個新的機遇悄然而至。國家為加快山川秀美大西北建設,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這讓老楊又看到了新的曙光,用他的話說:“聽到這個消息后,就好像站在四方嶺的高山巔上看到慢慢升起的太陽,一片光明。”他按照縣林業局的要求,投資4000元,國家補助1.2萬元,一次性在50畝承包地栽了2000棵優質良種矮化核桃樹苗。在這期間,他為了經管好這些“鐵桿搖錢樹”,一方面不斷地向林業局的專業技術人員請教學技術,一方面自己掏錢買了一臺小型收音機,讓兒子給他鎖定收音機里的科普頻道,按時收聽專家舉辦的經濟林科管知識講座。一旦聽說縣林業局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哪個地方舉辦經濟林科管知識講座,他就騎著自行車“趕場子”,哪里舉辦科技大集,舉辦“科技之春”“科技三下鄉”活動,他就放下手頭的活,再忙都要擠出時間去看看。
回到自家核桃樹園子里,楊萬年就按照專家說的反復比畫、反復擺弄,直到把專家講的融會貫通入腦入心為止。“我與山西中農樂核桃研究所技術專家的認識,就多虧了市、縣林業局的同志牽線搭橋,否則人家是不會接待咱的。”老楊說。
前年核桃遭遇小年,加之春季核桃樹遭受霜凍,產量不好,老楊園子里的核桃出產3噸仁子,賣了4.8萬多元。在縣林業局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為滿足市場和消費者需要,老楊毀了10多畝核桃樹園子,又栽了600株市場前景看好、很受消費者喜愛的紅仁核桃樹。
當今,綠色生態無公害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走綠色生態養殖不是時尚,而是必然。面對這一商機,早在2017年春季,老楊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搶抓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機遇,把在西安務工的二兒子找回來,投資100多萬元,在他的核桃樹園子搞起了林下養豬,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豬舍,走生態養殖之路。
豬舍建成后,二兒子去南方市場考察,一次性買回200頭仔豬,其中包括100頭優質良種母豬,走上自繁自養之路。不僅如此,他還將養豬產業與核桃種植相結合,形成了以林養木、以木養畜、以畜育林的良性循環。
隨后不久,二兒子成立了丹鳳縣二黑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人也投身生產,直至今日,已實現10多戶群眾穩定脫貧。養豬產業在最好的年份存、出欄2000多頭,收入達100萬元。
“推陳出新,這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要想自己的產業發展不衰,永遠能掙錢,就要時刻關注市場行情變化,根據市場行情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當然,這也離不開我們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正是因為他們的鼓勵、幫助和引導,我們才有能力加大對科技的投入。與前些年相比,我們的產業結構有了很好的調整。”楊萬年深有感觸地說。